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为做好国有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国家将加大对工资收入过高的行业工资分配
的力度。
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 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成果显著,极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
③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队长王漾连夺三枚金牌, 为中国 女子短道速滑队的核心。
A.调节 整顿 不愧 B.调剂 整顿 无愧
C.调节 整治 不愧 D.调剂 整治 无愧
C
解析:
无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淝水之战 司马光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谢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闲将略 闲:熟悉
B.精兵五千人趣洛涧 趣:急促
C.融驰骑略陈 略:夺取
D.摄书置床上 摄:收取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谢安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一组是
①答曰:“已别有旨。” ②遂命驾出游山墅
③谢安有庙堂之量 ④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
⑤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⑥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本文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情节曲折动人。
B.本文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从作战的内部和作战双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前秦失败,而弱小的东晋之胜利的原因。
C.本文语言描写极有特色。语言描写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还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D.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败了前秦,不如说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朱序在队伍中趁机离散军心,也使前秦兵败如山倒。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
(2)“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3)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
(1)如今大敌就要到来,正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抵挡他们。
(2)“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3)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停止。
解析:
【小题1】略:巡视(阵地)
【小题2】③是桓冲的评价,④是叙述当时的情况,⑥是表现他内心的激动。
【小题3】并没有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
【小题4】
(1)①语意通顺;1分。②垂:将要;1分。③不经事:没有作战经验;1分。
(2)①语意通顺;1分。②勍:强劲;1分。③怃然:失意;1分。
(3)①语意通顺;1分。②走:逃跑;1分。③且:将要;1分。④息:停止;1分。
西安市的主要商业街分布在市中心,其体现的布局原则是
A:市场最优 B:资金最优 C:货源最优 D:交通最优
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区遭遇干旱威胁,导致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异常变化 B:西北季风影响大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东北季风影响大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限制车辆通行 B: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C:禁止市中心车辆通行 D:大力发展高速公路
2009年12月22日,新疆等地区普降暴雪。下列天气系统(图1)中,与此次强降雪有关的是 
A:A B:B C:C D:D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小题1分)
(1)李白《蜀道难》: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此时无声胜有声。
(4)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
(5)《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6)贾谊《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 。
(7)杜甫《蜀相》: ,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使我不得开心颜?
(9)__《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 。
(10)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百年多病独登台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7)三顾频烦天下计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9)不可沽名学霸王 (10)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结合文本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小题1】(1)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推动情节,让三儿、老乡、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3)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两点得满分)
【小题2】从与领导的关系看:(1)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2)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3)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4)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答其中三点且结合文本有适当分析可得满分)
【小题3】合乎情理。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1分),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2分),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2分)。
(如答“不合乎情理”,有理由,能自圆其说,最多可得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