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__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__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__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__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

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__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__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关于知识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D.中国__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 岑 参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作此诗。

两诗均作于我国传统的____节日,根据两诗的内容可知,这一节日有___ 、____的习俗。

两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它们的异、同之处分别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1】重阳   登高  赏菊 

【小题2】同: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2分)

异:(1)江诗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三句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以及作者简介中可以体味得出。(2分)

(2)岑诗表现了不忍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恢复失地的渴望。这从诗题和“遥怜故园菊、应是战场开”可以看出。(2分)


解析:

【小题1】每空1分 共3分。

【小题2】每点2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拯救滨海湿地

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负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扩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2、3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进港口码头、飞机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埋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对“滨海湿地”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特殊生态系统。

B.是指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下列是对第一自然段划线句中“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滨海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系统。

B.滨海湿地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C.滨海湿地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

D.滨海湿地可以为沿海地区创造出很高的国民经济产值。

对“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是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B.影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保护问题。

C.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D.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成大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故乡的歌是一泓清凉的泉,总在酷热的荒漠中涌出;

  故乡的歌是一座坚固的桥,总在布满沟壑的路上架起;

  故乡的歌是一片灿烂的云霞,总在风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现;

  故乡的歌是一封迟到的信,总在思乡正浓的夜晚飞临;

  故乡的歌是一杯浓酽的茶,总在忧愁的日子里溢香;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阿留传

陆容(明)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畜之。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怒之,则掷帚于地,曰:“汝善是,曷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畜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薪者不弃;砂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③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识,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於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

【注】①参亭:交错均匀。 ②樗栎(chū lì):不好的材木。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应门:照应门户

B.历园中竟日 竟日:竟然一天

C.其可笑事率类此 率:大都,大概

D.元素工楷书 工:擅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B. 家人为之哄然 然此可为智者道

C. 矧灵于物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能知而喜矣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具体表现阿留“性痴呆无状”的一组是

①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②走取沙石,就水磨涤之 ③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④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 ⑤浓淡参亭,一若素能 ⑥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元素家收藏了一些动物形状的古代器具,经常拿给客人们欣赏,阿留把它们误做铜器用沙石磨涤。

B.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为阿留这样的小人物感到庆幸,因为他遇到了周元素这样识人、容人的好主人。

D.作者指出了世上三种错误的用人之法,认为能被人了解、喜欢并得以人尽其才才是士人之幸。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小题1】竟日:整日

【小题2】介词,比。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这。B介词,因为;介词,向,对。D并且,表递进;却,表转折。

【小题3】①不能叫出名字不能算是痴呆无状  ⑤是阿留擅长“和粉墨”之表现  ⑥是评述,不是具体表现。

【小题4】A“动物形状”错,原文“家畜”指家中储藏。B阿留不是“工于书法,善于绘画”。C本文写作目的主要是批判现实中士人不能得以重用的不公平现象。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为做好国有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国家将加大对工资收入过高的行业工资分配

的力度。

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 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成果显著,极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

③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队长王漾连夺三枚金牌, 为中国 女子短道速滑队的核心。

A.调节 整顿 不愧 B.调剂 整顿 无愧

C.调节 整治 不愧 D.调剂 整治 无愧

C


解析: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淝水之战 司马光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谢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闲将略 闲:熟悉

B.精兵五千人趣洛涧 趣:急促

C.融驰骑略陈 略:夺取

D.摄书置床上 摄:收取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谢安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一组是

①答曰:“已别有旨。” ②遂命驾出游山墅

③谢安有庙堂之量 ④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

⑤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⑥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本文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情节曲折动人。

B.本文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从作战的内部和作战双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前秦失败,而弱小的东晋之胜利的原因。

C.本文语言描写极有特色。语言描写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还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D.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败了前秦,不如说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朱序在队伍中趁机离散军心,也使前秦兵败如山倒。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

(2)“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3)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

(1)如今大敌就要到来,正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抵挡他们。

(2)“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3)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停止。


解析:

【小题1】略:巡视(阵地)

【小题2】③是桓冲的评价,④是叙述当时的情况,⑥是表现他内心的激动。

【小题3】并没有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

【小题4】

(1)①语意通顺;1分。②垂:将要;1分。③不经事:没有作战经验;1分。

(2)①语意通顺;1分。②勍:强劲;1分。③怃然:失意;1分。

(3)①语意通顺;1分。②走:逃跑;1分。③且:将要;1分。④息:停止;1分。

西安市的主要商业街分布在市中心,其体现的布局原则是

A:市场最优 B:资金最优 C:货源最优 D:交通最优

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区遭遇干旱威胁,导致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异常变化 B:西北季风影响大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东北季风影响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