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下列队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小题1】AC

【小题2】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小题3】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小题4】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解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2009湖北卷】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 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2009年湖北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二(2)班班风正、成绩好,同学之间团结协作,举案齐眉,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 B:2010年2月22日,各方关注的许讯ATM机恶意取款被判无期徒刑一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控辩双方再次对簿公堂。 C:“五一”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迎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消费者慷慨解囊。 D:在2010年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那场罕见的旱灾的侵袭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前线救灾可歌可泣,后方支援可圈可点。

小说《荷花淀》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妇女1)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妇女2)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妇女3)

“哪里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妇女4)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四个妇女的个性特点。

妇女1:□□□□

妇女2:□□□□

妇女3:□□□□

妇女4:□□□□

妇女1:委婉含蓄;妇女

2:直爽率真;妇女

3:稳重谨慎;妇女

4:羞涩忸怩。


解析:

概括一个要点得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一)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毅:残酷),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吕后大怒,乃使人复召赵王。孝惠亲迎灞上,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二)吕后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之间可知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微时妃也 微:低贱,卑下

B.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 赖:托靠

C.王陵让陈平、绛侯 让:责备

D.至跪谢周昌之廷诤 谢:道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惠帝“仁弱”和吕后“刚毅”的一组是( )

A.①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

②长兄周吕侯死事。

B.①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

②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C.①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

②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D.①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②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明了吕后的两个哥哥都在刘邦身边为将,“长兄”还为建立汉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吕后本人更辅佐高祖平定天下。

B.吕后为人“刚毅”,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她把戚夫人制成“人彘”,连其亲生儿子都认为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

C.司马迁没有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司马迁认为,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的一段时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赵翼认为吕后的行为是保全其子孝惠帝。而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谢:感谢

【小题2】A项②说明吕家对汉朝有功,B项①说明太子没有被废的原因,C项②说明吕后心有顾忌。

【小题3】“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不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吕后催促留侯出谋划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候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有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却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

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

什么作用?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

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

深刻尖锐的批判。

E.本文劝告人们人生虽如流星般短暂,但一定要怀着一颗欣赏人生的心,不要只重目标,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小题1】

[e33baada972cbe8f.jpg]

【小题2】

[08a1d86fcc4a95ef.jpg]

【小题3】  忧愁、焦灼、焦虑、忧虑。(2分)

 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3分)

【小题4】CD


解析:

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则(  )

A. B. C. D.

B


解析:

如图,设正三棱锥[7d5428d9e893b223.gif]的各棱长为[54ea286b7396b39c.gif],

[1ef95f8455fc32c4.gif]则四棱锥[6d95c68f833aa2b9.gif]的各棱长也为[54ea286b7396b39c.gif],

         于是[5caff3c4590c30dc.gif]

[48c3d221971d0787.gif]

          [b1bdeade02ab5864.gif]

默写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 ?邻之厚,君之薄也。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

(7)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8)大行不顾细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