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示例: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风帆在平静中收起;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脚步在受挫时停止。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小题1】B(作者这样说实际上是对“百家讲坛”的挖苦讽刺,并未体现“‘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小题1】B( “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是前人的怀疑,并非作者的观点)

【小题1】A(B.对于丹也持批评态度。C.不是“都在做翻案文章”。D.文中“寓教于乐”的说法是反语。)


解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肄业/酒肆 荟萃/精粹 着实/着魔 B: 馈赠/匮乏 希冀/羽翼 刹那/刹车 C: 缔造/谛听 箴言/缄默 伺候/窥伺 D: 联袂/抉择 沙砾/闪烁 开拓/拓片

“封杀”,原是一个新生的娱乐词汇,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场合应用。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 ( 每处不超过 4 个字)。

(1)向姑娘求爱不成便往人家脸上泼硫酸 , 是一种很丑恶的行径 , 一旦发生 , 总会受到众人的同声谴责。但娱乐记者追捧明星未果就扬言“封杀”,每每做起来却理直气壮。

(2)央视《同一首歌》和《中华情》紧急出面否认封杀刘德华,不管这一澄清是迫于网上舆论一边倒的压力而做出 , 还是剧组本来就没有封杀的意思 , 一场__总算平息了 ,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

(3)风靡全球的 Skype 在中国将遭遇封杀 , 搜狐的消息称:中国固网运营商巨头中国电信正酝酿彻底封杀以 Skype 为代表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 , 电信宽带用户使用此工具拨打固定电话, 面临被断网和罚款的危险。

(1) (2) (3)____________

(1) 舆论攻击 (2) 不让亮相 (3) 禁止使用


解析: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闲鲜活。 B: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C: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D: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姐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B: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挥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C:尽管西方节日对中国近代节日的多样化产生了影响,但中国近代节日的民族特性并没消失,其内容、样式基本保留。 D: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我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

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1da7ae5dad043d77.jpg]


解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过《伊索寓言》这一经典著作的朋友都知道,其中有大量对于社会现象的精彩内容。 B:新年伊始,贵州大部、重庆东南部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冻雨天气,部分地区道路结冰严重。 C: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D: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发生在不同的地方,浅源地震发生在地壳的浅部,它们约占地球上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的80%以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钱学森二三事

“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钱学森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两院院士郑哲敏说。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郑哲敏说,“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只租房子住。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郑哲敏回忆说:“第一,他说经过二次大战,美国军事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去,告诉钱伟长。第二,是对我的要求: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钱学森说:“你回去做什么事呢,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你也要做。”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不是搞技术的,是搞理论研究的。但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郑哲敏说,他牢记钱学森的一句话: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

  孔祥言1956年从北大力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当时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的尖端科学,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可参考的资料很少。一次钱老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老实回答:知识面不够,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孔祥言说。

  钱学森听完就给他们做工作:航天问题不外乎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哪一方面问题不太清楚,就去找书、找资料学习,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不怕困难,是钱学森的一贯风格。王永志说,钱老回国后不久,__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原子弹、导弹”。他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中央对他的意见很重视,最后决定搞“两弹”。

“钱学森是我的恩师。”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进入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当时钱老还担任首任院长。

“钱老对年轻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王永志说,第一代战略火箭获得成功后,国家开始搞第二代战略火箭,钱学森建议,让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并推荐王永志担任第二代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

“当时我只有40多岁,是比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总设计师这样重要的职务,之前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像我这个年龄阶段的,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开始走上总设计师这样被称为‘箭头’人物的岗位。”

“钱学森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说。

  2007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96岁生日。12月10日,科技日报社举办了一个“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为他提前祝寿。

“钱老对过生日一向低调,只是家里人简单聚聚。”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说,当他把这件事向钱学森汇报时,他说:“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希望会议开得成功。”

“钱学森当时如果不能回国,我们也会发展导弹、原子弹这些尖端技术,但绝对不会这么快。”曾经与钱学森一起共事的梁思礼院士认为。

但在钱学森眼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决不是单个人所能取得的,他所干的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涂元季说,在钱老与别人的书信中,他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我只是沧海一粟。”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学森嘱咐郑哲敏说要做“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意在告诉他要从基础简单的研究做起,打好根基,才能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B.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所以流体力学被调整了方向。

C.钱学森坚定地认为外国人能搞原子弹和导弹,中国人也一定能搞,这也是中央最后决定搞“两弹”的原因之一。

D.钱学森认为两弹的研制成功是众多科技专家合作的成果,而培养科技领军人物是关系中国未来前途的大事。

E.本文通过描写钱学森的语言、动作,勾勒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风范和完整的人格,给人以启迪。

第一段中,郑哲敏说“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钱学森身上的“最光辉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记类文章,会引用与传主有关的人员的话。试分析文中划线处引用的梁思礼院士的话有何作用?

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为其写颁奖词,并就其中一方面谈谈给你的启示。

【小题1】AE,A项中钱学森的话意在告诉他回去做事,不能挑三拣四,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E 项中,动作描写错。

【小题1】(2)最光辉的精神指爱国精神。2分

具体表现在(1)在美国时,①收集中文报纸看,②一直是中国国籍,③一直没有买房子。(该方面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其中两点给1分。)

(2)嘱咐学生,①把运筹学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过家,②回国做事,不能挑三拣四,服从国家的需要。

(3) 回国后(自己的实际做法),①调整了学科方向,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②自己虽是搞理论研究,但服从国家需要,高火箭技术研究。

(答出任意两方面即可,方面各1分,(2)(3)方面的具体表现答出其一即可,各1分。)

【小题1】3)答案:运用了侧面烘托得手法,突出了钱学森举世瞩目的成就,增强了本传记的说服力。[ce42a055799f160b.gif](每一点各两分。)

【小题1】(4)四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提携年轻人的做法,谦虚的精神。(答出两点3分,答出四点6分)就其中一方面谈启示则可。(启示1分,传主的例子1分)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答: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

(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