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各推着一车瓦器过山岭。第一个人刚上岭,就把一车瓦器打碎了;第二个人推到半坡,也把一车瓦器打翻了;第三个人咬牙小心,将车推到了岭上,叫了一声“啊呀,终于到了!”刚要喘气,手一松,车翻了,一车瓦器全都碎掉了。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说到爬岭的本事,我最差,但我省下了很多力气,这是我的便宜。”第一个人说。“我刚好花了一半力气,却也爬上了一半岭,我没有吃什么亏。”第二个人说。“咱三个只有我爬上了山岭,这是我的光荣。”第三个人说。然后,他们都快快乐乐地推着空车回去了。

请根据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面对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700字。


解析:

[写作导引]

经审视,可得角度:①过程与结果 。 立意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过程之美” ②得与失 。 立意有“有失必有得”“得失之心不必太重”③成与败 。 立意有“坦然面对失败”“虽败犹荣”“精神不败,脊梁不弯”④乐观与悲观 。  立意有“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悲观者眼前一片昏暗,乐观者透过风雨看到彩虹” 。

以上四个角度,没有优劣高下之分。而不当的则为:①不整体把握,只抓细枝末节:推瓦器要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第三个人“功亏一篑太可惜”; ②不看提示限制语“思考如何面对生活”,谈“不坚持的结果”;  ③不看褒贬倾向,随意肯定否定。(材料有“他们都快快乐乐地推着空车回去了”)谈“可悲的阿Q精神”,“不直面坎坷是懦夫行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

分析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__,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__。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中回答问题的四位同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小题1】BD   B项,“热爱生活”错;D项;“沮丧、气愤”错。

【小题2】示例:四位同学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3分)但性格中都有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3分)  (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四位同学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且回答的角度各有侧重,可见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善思考。但这些回答不论是说这个男人是套近乎、要收费、抢东西还是搞推销,都将其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了。如此以已度人,足以折射出他们性格中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小题3】一语双关:①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3分)②虚指: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3分)

(本题考查理解题目舍义的能力。这篇作品的题目是“分析题”,从表层看,这就是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出的一道分析题;但最后老校长的介入,将学生引向了对社会世态人心的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分析题”一语双关。)

【小题4】①标准答案显示的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了老师和学生。(4分)②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由互褶帮助、关爱,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流泪”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4分)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第一问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对学生、老师的答案进行分析,这样自然就能分析出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在结尾部分,“校长流泪”既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助人为乐的美德的缺失感到忧伤,也是因为从这位老师和同学们对过去那个年代人与人真诚互助的不相信中感到了教育下一代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此十分忧虑。而校长的这种忧伤与忧虑,是其真情的流露,令人深思。同时,“流泪”也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2)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空里流霜不觉飞, ,皎皎空中孤月轮。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5) ,山顶千门次第开。 ,无人知是荔枝来。

(6)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7)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8)是岁江南旱,

(1)迷花倚石忽已瞑   栗深林兮惊层巅(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4)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5)长安回望绣成堆   一骑红尘妃子笑(6)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8)衢州人食人(每空1分,共15分。)


解析: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示例: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风帆在平静中收起;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脚步在受挫时停止。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B: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只是照搬列举说明,还自以为找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这就是我们说的食古不化。 C:老太太的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既与传统的民间剪纸风格陈陈相因,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范畴,因而具有很多的感染力。 D:正因为现当代小说数量多,流行广,必然存在鱼目混珠、高下难辨的现象。所以,什么才是好小说,怎样鉴赏现当代小说,很值得讨论。

仿照下面句子中“当XX说……”的形式续写两句话,与上下文连贯统一。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塑造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尊严;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时,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示例: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我懂得了人应该具有__精神;当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片坟墓”时,我懂得了作为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评分建议:名人与名言对应2分。句式一致,得出的启示和名言内涵一致2分。


解析: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A:③①②④⑤⑥ B:①⑤⑥②④③ C:③①⑤⑥②④ D:①②④③⑤⑥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阅读以下文言文,然后回答下列各题。(每题2分,共8分)(改编题)

赵煚,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20070306

【小题1】C购,捉拿

【小题1】B(A因,连词,于是,就/趁机。B而,连词,于是,就。C为,动词,做,担任/介词,给、替。D乃,于是/是)

【小题1】C(①写赵年少时所为,非体现其“有勇有谋、与人为善”;②勾结陈将吴明彻袭击安蜀为郑南乡所为。)

【小题1】A(因果关系分析不够准确,原文并未说他“精通知识”,只是“略涉书史”。主要原因应为“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

【小题1】⑴因为小人的谗言,赵煚的功劳没有被朝廷记录,只是被授予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务。(2分)(落实“见、除”两个重点词)

⑵赵煚上任不久,因为违背圣旨,不久就被外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百姓中)很有威信和恩德。(3分)(落实“视事、忤、寻”三个重点词)

【小题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解析:

译文:赵煚,字贤通,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至孝。十四岁那年,有人偷偷砍伐他父亲墓中的树,煚号叫恸哭,(并坚持)把他送交官府。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又做事得体大方,略微涉猎书史。周(后周)太祖把他引荐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继位(受禅),调任陕州刺史。当时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高大的城墙以防御陈国侵袭,然而这时连下了数十天大雨,城墙塌陷的距离长达百余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欲袭击安蜀。大家都议论着认为赵煚应该修城墙,赵煚说:“不用修城墙,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遣使游说引诱江外生蛮攻打武阳,令乘虚攻打他们所居之地,获获南乡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例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起义,赵煚带领土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俘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赵煚借助上柱国的兵力数万在侧翼,从三鸦道攻打陈国,攻克陈国十九城而后回兵。但是因为小人谗言毁谤,他的功劳没有被认可(被朝廷记录),只被授予(降职)一个益州总管长史的职位。赵煚与宗伯斛斯徵一向不和睦,徵后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在狱里,自知罪重,于是越狱而逃。帝大怒,急于悬赏将他抓回来。赵煚上密奏说:“徵自认为负罪深重,惧死遁逃,如果不向北逃向匈奴,就会向南投奔吴越。徵虽然愚陋,但世面见的够多了,若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徵因此而获免,赵煚却始终没告诉他。

    等到新皇帝继位的时候(践阼),赵煚官拜相州刺史。朝廷因为煚知晓古今之事,征拜尚书右仆射。然而没多久,又因为抗旨,不久就被贬为陕州刺史,很快又被改任冀州刺史,这期间他在老百姓当中很有威德。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都跑来,争着为他祈祷,可见他如此得民心。曾经有人盗赵煚田中蒿草,被小吏抓住。赵煚说曰:“这是因为刺史(就是说他自己)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你有什么罪呢。”安慰宽谕后送他回家,令人装上一车蒿草赐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人民,都是这样做的。

    赵煚于开皇十九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 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沦语·里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