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填然鼓之 B:谨庠序之教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五十者衣帛食肉

“封杀”,原是一个新生的娱乐词汇,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场合应用。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 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 ( 每处不超过 4 个字)。

(1) 向姑娘求爱不成便往人家脸上泼硫酸 , 是一种很丑恶的行径 , 一旦发生 , 总会受到众人的同声谴责。但娱乐记者追捧明星未果就扬言“封杀”,每每做起来却理直气壮。

(2) 央视《同一首歌》和《中华情》紧急出面否认封杀刘德华,不管这一澄清是迫于网上舆论一边倒的压力而做出 , 还是剧组本来就没有封杀的意思 , 一场__总算平息了 ,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

(3) 风靡全球的 Skype 在中国将遭遇封杀 , 搜狐的消息称:中国固网运营商巨头中国电信正酝酿彻底封杀以 Skype 为代表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 , 电信宽带用户使用此工具拨打固定电话, 面临被断网和罚款的危险。

[d952513daf56c9f0.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刘洪波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襄樊”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然而。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2000多年。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此时襄樊为市名,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但'-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晋绥”“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一切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寰樊”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政权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非驴非马”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市委书记表示当时“缺乏文化传承理念”,就是这个意思。而另一个考虑,即“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荆沙市”。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两年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沔”字难写,而且音近“绵阳”。更多的地方为“擦亮旅游名片”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黄山”替代“徽州”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轻视历史,迷信将来”,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选自2011年1月28日《凤凰博报·刘洪波的博客》)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巨大的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代价”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被掏空的感觉”的心理成本。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襄樊”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非驴非马”的感受。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荆沙市”,两年之内又复名“荆州市”,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D.虽然如今“襄樊”复名“襄阳”,但此前却因为已经“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襄阳行署撤销后,“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是“缺乏文化传承理念”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荆州市”, 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C.“沔”字难写,而且“沔阳”音近“绵阳”,据说这个简单的理由就促成了“我”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

D.为“擦亮旅游名片”,“徽州”改名“黄山市”,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文中说“改名需要慎重”。下列不属于“要慎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被掏空了的感觉”,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小题1】D(根据文意,“巨大的代价”既指“直接的经济成本”,也指“间接的心理成本”,但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才是“巨大的代价”,所以D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而A项是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两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B项是从“心理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C项是从“经济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在A、B、C三项中都没有使用比较法来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因此都是符合文意的)

【小题2】B(根据原文信息,当年取名“荆沙”是为了照顾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的干部情绪,而后来由“荆沙”变回“荆州”则不是“为照顾两地情绪”了)

【小题3】D(属于“要慎重”的表现或做法,而非“原因”)

【小题4】赞同恢复历史地名,不怕为改名而花钱。(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都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赞同恢复历史地名”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怕为改名而花钱”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对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要概括全面,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2分;能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解析: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B:种植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C:如果转基因花粉中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D: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在今后有可能得到解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加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因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刚直)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夺取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文中直接表明,在每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了许多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D.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小题1】A【小题1】B【小题1】D


解析:

下列对于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B:从细胞亚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C: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D:从核酸分子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对离子的吸收与细胞液的渗透压有关 B:胶州湾的藻类细胞液渗透高于胶州大白菜的细胞液渗透压 C:植物细胞积累K+需消耗能量 D: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 荷锄觇[注]泉脉。

归燕识故巢, 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惆怅思远客。

注:觇,chān,窥视,偷看。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请写出尾联的大意。(不超过50个字)

(1)

[fd8e9cc3e999d2e5.jpg][0dc43451946d4fe9.jpg]

(2)

[5044e1be0fcd3a74.jpg][8b3a73def8dcf0f6.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

  ①朕无西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⑤ B.②③⑥ C. ②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译文: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7c9d4f7148b623ee.jpg] [9da5656bc0b2ee96.jpg] [854b8fcaa91f7229.jpg]


解析:

【小题1】(知:掌管)

【小题2】(①⑥是间接描写,④不能表现贤德)

【小题3】略【小题4】略

[a9e24d6a50e70a69.jpg]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像原来那样监管编撰国史。不久因写成《高祖太宗实录》,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重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要特别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