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周有光

阮中强

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不是所有活得久的人就一定是活得明白的人。因为经历世事太多,而易于变得世故,失去赤子之心。如果你活得足够久,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你有很好的思考力,而活得不是足够久,都是个问题。

周有光绝对是一个例外。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所幸周老两者皆备,所以,他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经历百年风云的老人睿智的思想。“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先生的评价。

我一直认为太老的老人的文字一定是很老的,像是来自于上个世纪。读了周老的这本书(注:指周老所著《朝闻道集》,2010年1月出版),我觉得竟如此新奇!真的,他是一位可爱的天真老头。

说到天真,这多好的一个词,如今,已经快被异化成贬义词了。或许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

周老自认为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我想,他探索真理,则是赤子般的天真。他从天真盲目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仍然是天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天真,是一种自觉的天真。

因为天真,他才超凡脱俗,他的文字中仍充满理想!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谈理想的时代了,可是,看周老在大谈“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里面的激情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因为天真,他无名缰利锁,故而自由超脱,思想透彻,力透纸背,能直达问题核心,直达心灵。正如周老所言,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所以,他用他的百年来的阅历来审视当今世界。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他也谈论于丹,他认为,重要的是心中明白: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

因为天真,他虽百岁,但仍是说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他能够看到真相,说出真话。他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发生精神休克状态,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因为天真,他对人生的态度旷达。他说,“‘__’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我在‘__’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多么可爱的天真的老人。这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保持警惕呀,现在太多的年少老成的文化人了,真的如一位西方先哲说过的:“自从出现了有学问的人,就再也没有正直的人了。”这是一个已经不太天真的时代,在集体狂欢,集体庸俗,集体挑战恶俗底线的今天,大家都被泡沫和浪花冲得热血沸腾,而不去关注水底下水流走向。没有了理想,被物质奴化,有的是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

让我们到百岁老人那儿寻找已经失去的美好天真吧!

(选自2010-1-13《中华读书报》)

文章以“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作者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理由是什么?

周老的“天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周老说“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这对你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小题】

①结构上,引起读者兴趣,以对比的手法引出传主。②内容上,突出周有光活得足够久却未失赤子之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难能可贵。(4分,每点2分)

【小题】

①没有理想,把物质奴化,人们身上有太多的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②文化人老于世故,缺乏正直的品质。(4分,每点2分)

【小题】

①超凡脱俗,仍充满理想;②无名缰利锁,自由超脱,思想透彻;③能够看到真相,说出真话;④人生态度旷达。(4分,每点1分)

【小题】

参考角度:①思考大问题;②具有“开阔”“深邃”的眼光;③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关注本质。其它角度自圆其说亦可。(6分,根据表述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

 无

【小题】

 无

【小题】

 无

【小题】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原始社会,当社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们的劳动所得除了维持人们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外几乎没有剩余时,是没有所谓人权概念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伴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的生存权利作为最古老的人权要求第一次被提出来了。因此,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有__的产生。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人权要求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    B:奴隶的生存权利是最古老的人权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人权要求的产生    D:私有制是人权出现的根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贵的人参,普通的半夏,甜的甘草,苦的黄连,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用价值。用人参治的病,半夏不能医;用半夏医的病,人参也不能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 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重庆一名9岁女孩因为不愿意上“特长班”,向父母写下了这样一份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解析:

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一、三节的格式,续写第二、四节。

丝丝小雨

把自己偷偷绣上窗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雪花

用自己轻轻装点着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细细微风/让自己袅袅融进了炊烟    高高山岭/要自己默默守卫着原野


解析:

(除格式规整外,述应注意拟人和叠音词的使用。)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B.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家心中追求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C.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D.她说:“有这么多充满爱心的老师,有这么多乐观向上的同学,我呀,还得继续努力啊!”

C


解析:

冒号不能管到句末

时代呼唤"有创意"的人才

关键构思

1. 从某公司将一位无过错的亦无创意的职员解聘这一事引发议论

2.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某公司副总经理将一位"人才"解聘了,理由是他虽无过错,但未给公司做过"有创意"的事情。

乍看,似乎副总经理故意刁难,"人才"受了委屈;但仔细一想,"人才"没有创意,最多算个庸才。这件事告诉我们:一种新的功过是非观已在改革者心目中明确树立。

实践出真知,让我们看看时代呼唤什么样的人才吧!1992年,美国"电脑大王"王安博士创建的公司宣布破产。原因何在?王安一直坚持生产自己已发明的产品,不去创新,结果产品落后,公司只好倒闭。与此同时,电脑行业中一位年轻人开创的事业却扶摇下上,其资产突破70亿美元,超过三大汽车公司。这个年轻人就是比尔??盖茨--一个靠开发"冷门"成功的企业家。1975年他创建公司,在别人认为雕虫小技的软技术上大做文章,现已占领全球市场的90%。1984年他不顾顾问们的强烈反对,开发一种?quot;窗口"的换代产品,结果大爆冷门赢来了滚滚红利。待别的公司醒悟过来,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但是,纵观周围,"平平过,不犯错"的人还是很有市场的。长期以来,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没有错,混到年龄评职称,晋级加薪;一旦有错,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永远揪住不放。这种陈腐观念就像一把生锈的大铁锁,将人们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不思进取,惮于创新。

新旧功过是非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功"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不管他是否有错,只要能立新功,就说明他是可用之才;而后者?quot;过"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两相比较,新兴产业的功过是非观更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符合飞跃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然,提倡"有创意"并非事事追求怪异,允许有错但不至于罪大恶极。真正的创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它要求人才有能气,有毅力,突破偏见,敢为"异端"。中国,正在深化改革的路上大步前进;时代,呼唤"有创意"的人才!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

【小题1】(1)照应题目(2分)(2)为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引出下文“笛声”)(2分)

【小题2】

(1) 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让作者心存敬畏。(2分)

(2) 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态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2分)

【小题3】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2分)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2分)

【小题4】(1)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2分)  (2) 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2分)

(3)人要亲近崇敬自然(2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填然鼓之 B:谨庠序之教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五十者衣帛食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