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汉宾,字绩臣,亳州谯县人也。父元礼,始为郡将。梁太祖闻其名,擢为军校,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汉宾少有膂力,形神壮伟,胆气过人。梁太祖以其父死王事,选置帐下,编入属籍。梁太祖之攻兖、郓也,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颊,号为“雁子都”。梁太祖闻之,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落雁都”。署汉宾为军使,当时目为“朱落雁”。后与诸将破蔡贼有功,天复中,授右羽林统军。入梁,历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

庄宗至洛阳,汉宾自镇入觐,复令还镇。明年,授左龙武统军。庄宗尝幸汉宾之第,汉宾妻进酒上食,奏乐以娱之,自是汉宾颇蒙宠待。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朝,明宗居洛阳,以友谦故人,置酒于第。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酒酣,汉宾以大觞奉友谦曰:“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仆与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发单函候问,略无报复,忽余卑位,不亦甚乎!”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不数日,友谦赤族。赵在礼据魏州,元行钦率军进讨,诏汉宾权知河南府事。明宗以汉宾为右卫上将军,枢密使安重诲方当委重,汉宾密令结托,得为婚家。天成末,为潞州节度使,移镇晋州。重诲既诛,汉宾复为上将军。明年秋,汉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清泰二年六月卒,时年六十四。

汉宾少勇健,及晚岁饮啖过人,其状貌伟如也。凡所履历,不闻逾法。梁时,尝领军屯魏莘县,适值连帅去郡,诸军咸以利见诱,请自为留后,汉宾则斩其言者,拒而不从,闻者赏焉。在曹日,飞蝗去境,父老歌之。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为善政之所致也。及致仕,东还亳郡,见乡旧亲戚沦没者,有茔兆未办,则给以棺殓;有婚嫁未毕,则助以资币,受其惠者数百家,郡人义之。寻还洛阳,有第在怀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层屋连甍,修木交干,笙歌罗绮,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此乃近朝知止之良将也。晋高祖即位,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发单函候问 函:书信。

B.不数日,友谦赤族 族:灭族。

C.诏汉宾权知河南府事 权:权势,权力。

D.四封大稔 稔:庄稼成熟。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朱汉宾“胆气过人”和“不逾法度”的一组是

A.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 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

B.忽余卑位,不亦甚乎 斩其言者,拒而不从

C.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 飞蝗去境,父老歌之

D.黥双雁于其颊,号为“雁子都” 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汉宾的父亲为国事而死,梁太祖将朱汉宾选入帐下。在攻打兖州和郓州时,又委任他做军使。后来朱汉宾和众将领攻打蔡州叛贼建立战功。

B.冀王朱友谦入朝后,在宴席上倨傲无礼,说了一番让朱汉宾气愤的话,朱汉宾忍无可忍,与之发生冲突。后来经元行钦调解才停止。

C.朱汉宾做右卫上将军时,枢密使安重诲正受重用,朱汉宾暗中结交他,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安重诲被杀。

D.朱汉宾晚年回到洛阳,府宅在怀仁里。那里高屋相连,大树枝叶相交。他的生活怡然快乐。最终得以颐养天年,六十四岁去世。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所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

  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

  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是“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开始病重,开始,他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打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让一般人感到__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你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随时可能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

  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 (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是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诱杀了陈景润创造的生命。

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作者对他充满敬佩之情。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很稳固。

D.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陈景润办公室里的草稿纸上的字迹,所留下的淡淡的遗憾是陈景润没有在有生之年摘取数学(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就不能像他那样走,因为他没有搭建起直达九霄的“梯子”。

陈景润“搭梯子”的不屈精神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请结合文本对文中人物性格作简要分析。

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数学(1+1)的巅峰,摘取科学桂冠,有人认为是闵嗣鹤先生过早去世,没有了审他(1+1)论文的人;有人认为是他自己没搭对“梯子”,没找着通往(1+1)顶峰的小径;有人认为是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根本没能力登上那座高峰;有人认为研究(1+2)就耗尽了他的精力和生命,刚踏上(1+1)的研究之路他就去世了。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小题1】AE

【小题2】①把病房当作工作室,付出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③把草稿纸用麻袋装的不停息演算。(6分)

【小题3】[4ea712251696a306.jpg]【小题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8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下列关于外国小说鉴赏的话题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课文《在桥边》就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B.结构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所以,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需要这么一个好的“容器”,而长篇小说,由于篇幅长,就不需要这个“容器”。

C.福楼拜在谈及《包法利夫人》的写作时说:“这里没有一点关于我的感情东西,也没有一点关于我生活的东西。……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到处感觉得到,就是看不见他。”所以说,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不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根本保证。

D.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虚构与真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两者很难分辨,所以,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

A


解析: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①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作者用什么意象作为两片之间情感纽带?请简要分析。

②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1)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2分)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3分)

(2)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必要求面面俱到。)


解析: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10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诵明月之诗,

(4)舞幽壑之潜蛟,

(5) ,渺沧海之一粟。

(6)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潦水尽而寒潭清,

(8) ,川泽纡其骇瞩。

(9)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和 三部分构成。

(10)明清传奇中代表作品有明代戏曲作家 的《牡丹亭》。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气息奄奄

(3)歌窈窕之章                  (4)泣孤舟之嫠妇

(5)寄蜉蝣于天地                (6)取之无禁

(7)烟光凝而暮山紫              (8)山原旷其盈视

(9)科介                        (10)汤显祖


解析: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句子是:( )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指约定俗成的、有别于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句号、问号、逗号、分号等

②而标点则有名称而无读音,只能在文字中以独特的形态显示出来供人看,用

以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③文字无法利用这些手段,而常常需要依靠标点符号的帮助

④广义还包括起标点作用的技术手段,如分段、词与词之间隔空以及改变字体等

⑤口头语言本身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以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还可利用举动、姿态、 表情以及呻吟、叹息、呵欠、笑声等超语言因素作为辅助手段

⑥文字和标点都是视觉符号,但文字是有读音的,可以念出来供人听

A.①④⑤⑥②③ B.①④⑥②⑤③ C.④①⑤⑥③② D.④①②⑥③⑤

B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46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故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姐姐,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雪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打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故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所,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室。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

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的两处,在修辞使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分析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小题1】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

②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小题2】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之多。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的记忆,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

【小题3】①热爱母亲,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②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③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怀念母亲。

④母亲去世,充满悲伤,想要报答母亲。

【小题4】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

②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以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解析: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30字。

(1)对同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年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们都是祖国的接班人,让我们共同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2)您是我们的长辈,请您为我们做好榜样,保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解析: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惟王修耳!” 言终而修至。融每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责

B.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称赞,赞美

C.绍死,谭、尚有隙 隙:隔阂,嫌怨

D.然后就戮,无所恨 恨:仇恨,忿恨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而耻学于师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重道义,做事不张扬,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C.王修知恩图报,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尽管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但后来袁谭有急,王修率众救急,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号哭,请求太祖,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D.太祖时,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而王修为官清廉,当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只有书籍几百卷,太祖对他赞叹不已。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

(2)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3)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译句:王修命令他们,“谁敢不向前进攻,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了, 就交出了贼人, 从此豪强都畏服(王修)。(4分,“罪”译为“治罪”给1分,“乃” 译为“就, 于是, 才”给1分,“由是”译为“从此”给1分, 句意基本通顺给1分)

(2)译句:(王修)赶到高密县时,听说袁谭已死的消息,就下马大声哭着说:“没有您我归服谁呢?”(“号”译为“大声”给1分,“焉” 译为“谁”给1分, 句意基本通顺给1分)

(3)译句:(王修)在当地严明治理,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百姓,严明赏罚,老百姓都称颂他。(3分,“为治”1分,“称”1分,句意基本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恨”应为“遗憾”之意。

【小题2】A、在(介词)/来(连词)B、因为(介词)/作为(动词)C、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D、在(介词)/向(介词)

【小题3】“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指的是袁绍当政时官吏所为,而非太祖为政之际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厉王母得幸焉 ② 且焉置土石?

B. ① 立子长为淮南王 ②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① 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② 复与疏钟相间。

D. ① 且淮南王为人刚 ②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

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

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