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壤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人类活动 B:生物 C:气候 D:河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收藏积雪 熊召政

①雪是一篇读不厌的童话。我一直这样认为,所以一到冬季,我就盼望雪的降临。在莽莽苍苍的天地一白中,品享寒冷中的温馨,旷达里的宁静,那该是何等惬意的。

②2005年的圣诞节之前,我从难得一见雪花的武汉来到了加拿大,开始了在心中发酵多年的冰雪之旅。圣诞节的夜晚,我和太太、儿子一家三口在魁北克市的一家法国餐厅里,一边享受烤龙虾、烹蜗牛等法式大菜,喝着加冰的枫露酒,一边欣赏窗外的豪情四溢的簌簌大雪。

③我们是早晨从多伦多出发,驱车九百公里来到这里的。我曾戏言魁北克是一座“离春天很远,离北极却很近”的城市。两百多年前,法国人的海船从大西洋驶入圣劳伦斯河,然后逆流而上,找到第一个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村庄。法国人舍船登岸,并最终用高卢人的浪漫写出这片土地的史诗。那个挂满了印第安人用来抗拒严寒的皮草的村庄,就是今天的魁北克市。

④我从多伦多的零下10℃起程,历经千岛、蒙特利尔等一个又一个冬天的驿站,在车灯切割夜色的时候,来到零下30℃的这个魁北克的圣诞夜。一天中,我们经历了碎雪、飞雪、大雪而最终与暴雪相拥。如同一场音乐会,从如花似梦的弦歌进入排山倒海的交响。雪的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一再烧灼着我们的心扉。

⑤夜晚9时,当我带着异域的微醺走出餐厅,大街上虽然到处彩灯闪烁,但寂静无人。偶尔有扫雪车通过,但密聚的雪片稀释了它的噪音。这是一条由各色小幢的别墅连缀而成的街道,家家灯光透亮,但门窗却都关得严严实实。餐厅的隔壁,是一座三层的哥特式小楼。记得我们来时,还见到了通往这小楼门厅的台阶,可是现在,它已完全被大雪掩盖,连门口的圣诞树,也被掩去了一半。太太看到这般情景,非常兴奋,她说:“我在这里照张相。”言犹未了,她的脚已踩向积雪,接着一声惊叫,只见她的膝盖已陷了进去。她人还在倾斜,积雪还没有踩到底呢。我连忙伸手将她拔出雪的陷阱。从被掩的圣诞树来推测,这栋别墅门口的积雪已将近一米之深——这可是两个多小时内,上帝送给我们的如此深厚的圣诞礼物啊!

⑥面对这些高及腰部的积雪,我忽然想到,应该找来一个盆子,把这些雪装进去融化成水,带回国研墨写字。可是,街上所有的商店都已关门,我找不到装雪的器皿,只好作罢。

⑦几天后,即2005年最后一个夜晚,我在多伦多又遭遇了大雪。午夜,离新年只差半个多小时了,我对太太说:“我们出去采雪吧,在魁北克没有了却的心愿,在这里完成。”太太含笑随我下楼。我们下榻的寓所后面,是一片森林。此时万籁俱寂,雪落在树枝上,发出很轻的柔音。我们在一棵古树的底下,铲了一盆雪花,欣喜地端回到温暖的房间。几十分钟后,雪水融化,那是一汪何等晶亮的雪水啊,清莹澈底,了无渣滓。我将它装入矿泉水瓶中,带回国来,并向朋友展示,这是在加拿大采聚的2005年最后时刻的雪花。并由此断定,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应该是天上的雪。

⑧从多伦多回国的第二天,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我又应邀飞赴遥远的东北,参加第22届哈尔滨冰雪节。当我从一个冰雪世界来到另一个冰雪世界,我抱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期待。并由衷感到,冰雪节的创意真好。洛阳牡丹节的概念是芬芳,那么,哈尔滨冰雪节的概念应该是纯洁。让所有的游人来共同欢庆纯洁,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

⑨到哈尔滨的翌日,我乘车前往近郊阿城市参观大金国都城的遗址。当我看到八百多年前宫殿巍峨的都城早已夷为一片废墟,不禁心生感慨。幸亏一层厚厚的积雪,让我看不到瓦砾中的历史,而只能体会天地间的苍茫。面对这一方少有人迹的雪原,我又产生了采雪的冲动。如果我的冰柜中,同时收藏了多伦多与哈尔滨的积雪,那么我等于是用纯洁的方式,收藏了东方与西方。

⑩我请司机找来两个矿泉水瓶,小心翼翼地在积雪最深的地方采聚雪花,两小时后,瓶中的雪化了。令我惊讶的是,这雪水不仅略显浑浊,而且瓶底还沉有少许的细微的煤灰。

⑾回到武汉,我把分别采自多伦多与哈尔滨的两瓶雪水放在一起比较:一瓶洁净,一瓶浑浊。为什么同样的雪花,融化后会有如此的不同呢?我对两地的雪,其欣赏与景仰的程度是一样的,可是结果却迥然相异,令我沮丧。古人讲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

⑿这两瓶雪水,将永在我的冰柜中收藏。

众所周知,熊召政先生的文笔很老练,可为何文章不开篇直接讲“收藏积雪”,而要从一次意外的经历开始呢?这样的写法,对全篇的结构有何作用?请联系文本作出你的阐释。

答:

第九段作者讲自己站在大金国都城的遗址上感慨万分。设想一下,如果是你,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你会想到一些什么?请把它有条理地写下来。

答:

文章第十一段写道:“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对此,你有怎么样的认识,请联系文本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条理地谈一谈。

答:

【小题1】文章开篇之所以宕开一笔不直接写“收藏积雪”,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可看性,丰富文章的内涵;一方面也是在逐步引导读者领略雪的力量、雪的风采,为下文描写自己对雪的热爱做一个情感的铺垫;一方面在全文结构中完成了盼雪和赏雪的过程,丰富了“收藏”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小题2】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即使再强大的王朝,也无法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在此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显得无比的渺小和无助。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不是我们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我们跨步向前的阶梯。珍视历史,珍视当下。大雪覆盖的土地呵,你承载了多少期望,实现了多少梦想啊!

【小题3】(1)作者以小见大,通过细心观察两地采集到的积雪,有感而发。

(2)表面的“光洁”和“无瑕”是最迷惑人的东西,我们应该对此保持应有的清醒,不要受其蛊惑。对事物和问题的了解,应该努力深入到内部,通过挖掘能在更为本质的层面理解它。

(3)似雪花这般看似“纯洁”的物件,在中西文化环境中居然有了明显的差别,以此作为一个观察和批判事物的切入口。我们对于浩瀚的中西文化均应抱有一种追寻真理,找寻自我,独立思考,坚持不懈的态度,以便能够更为精准地评估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中的别样人生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俱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坐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①毂(ɡǔ):车。②阃(kǔn):国门。③彀(ɡòu)骑:善射的骑兵。④尺籍五符:指军法条令。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善:与……关系好

B.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飨:犒劳

C.当是之时,赵几霸 几:多次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奉:遵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失其所与,不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任中郎署长时,曾与汉文帝有过一次交谈,在谈到廉颇、李牧的时候,冯唐直言不讳,触怒了汉文帝。

B.汉文帝不了解、不放心廉颇、李牧,对他们有很多约束,所以冯唐认为汉文帝不可能用好廉颇、李牧。

C.冯唐认为,魏尚爱护士兵,战功卓著,却因为上报斩杀敌军数目有误而被削职,实在是罚得过重。

D.汉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冯唐的意见,很快就恢复了魏尚的官职,并且提拔了冯唐。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几”的意思是“几乎,差不多”。

【小题2】“其”分别代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A项“之”的用法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而”的用法是连词,起修饰作用;D项“所”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人、事、物”。

【小题3】廉颇、李牧为战国时名将,文中意思是“汉文帝假如与廉颇、李牧同时代,也不能用好二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敬亭传(节选) 【清】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__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使以其技鸣 鸣:扬名声。

B.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目:书目,目录。

C.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 侪:辈、类。

D.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理:从事。

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期月而诣莫生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

B.致敬亭于幕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C.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援古证今,极力为之

D.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由是之扬

下列各项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柳敬亭原是一位“犯法当死”的在逃犯人,却能在说书行业中经过他人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名达于缙绅间”,这种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家破国变和动荡多变的生活,没有使柳敬亭颓废,反而使他的说书艺术有很大的长进,这说明社会人生与艺术的某种必然联系,也可思索一番。

C.柳敬亭之所以能得到名将左良玉的器重,并且为南明王朝所尊重,是因为他能像一般文人那样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公文,并且写得更好。

D.从全文内容上来看,柳敬亭的说书艺术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自己天赋使然,并且在后天刻苦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缘际会,使他的人生更为跌宕多姿,阅历更为丰富饱满。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拟写一句话的书评。(6分,每空3分)

(1)《 》

(2)《 》

(1)《傅雷家书》——一位慈父的叮咛;(2)《泰戈尔诗选》——一串串珍珠缀成一弯新月,一只只小鸟唱出一片绿洲;(3)《红楼梦》——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等等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随着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施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青藏铁路,如今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专家称,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不少冻土工程措施都是国内外首创,可谓集冻土工程之大全。

于7月1日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条铁路处于多年冻土区的线路就长达550公里。而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温度的变化,它会“发胖”或“变瘦”。

据了解,冻土在寒季就像冰一样冻结,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之凹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反复交替地出现,路基就会翻浆、冒泥,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伏,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威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冻土科学专家张鲁新说,冻土虽然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存在,但他们是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青藏铁路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而太阳辐射对冻土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并且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据了解,青藏铁路有111公里线路铺有一种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筑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铺筑土层的路基。这种多孔隙的“片石层通风路基”为国内首创。它是效果较佳的保护冻土措施,好似散热排风扇,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起到冷却作用,能降低地基土温度0.5摄氏度以上。

全长11.7公里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横架在可可西里冻土区,它是一种“以桥代路”的保护冻土措施,铁轨飞架而过可以不惊扰冻土。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桥梁达156.7公里,占多年冻土地段的四分之一。张鲁新说,如此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在世界上也是首次。

青藏铁路有的冻土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直径约15厘米、高约2米的铁棒,这就是热棒。它是一种高效热导装置,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可以说是一种不需动力的天然制冷机,专家称之为冻土病害的“青霉素”。大规模使用热棒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建设中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在施工中采用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遮阳篷结构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堪称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因此,运行在青藏铁路上的列车时速将达120公里。

下列关于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高原多年冻土最长的铁路。

B.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多而复杂,施工中集世界冻土工程措施于一身。

C.青藏高原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热融发育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D.青藏铁路在冻土上建起的路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项目最多。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气温升高,冻土热涨“发胖”;气温降低,冻土冷缩“变瘦”,威胁铁路营运安全。

B.青藏铁路,是目前全球穿越永久性冻土地带最长的高原铁路。

C.大规模采取“以桥代路”措施,保护冻土,我国首创。

D.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利用它可以保持多年冻土处于良好冻结状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藏铁路建设虽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B.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主要是为了提高列车时速。

C.青藏铁路建设冻土问题的彻底解决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D.虽然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但因环境恶化导致的全球变暖不会影响冻土的变化。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都存在“误读”。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无城乡建筑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的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求的心态。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

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小题1】A

【小题2】(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每点2分)

【小题3】(1)摒弃一味求新,追求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筑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① 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 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 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解析: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表达的内容,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每题答案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

(1)要注重积累材料。

(2)积累要长期坚持。

(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要多积、广积材料。(每点1分)


解析:

结合有关文学名著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1)《三国演义》:长坂桥上,面对曹操大军, 怒目横矛,三声大喝,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而亡,曹操及军众也仓皇逃窜。

(2)在《红楼梦》里的 事件中,探春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对试图搜她身的王善保家的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3)在《家》中, 听到瑞珏难产而死的噩耗,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牢笼一般的家。

(4)《边城》描写了 和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

(5)《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1)张飞(2)抄检大观园 (3)觉慧(4)翠翠 (5)《狂人日记》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