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


解析:

A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选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选项。

6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解析:

《__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公社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虽然人民有权对他们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监督和罢免,但这并不是象雅典式的直接民主。巴黎公社通过选举,委托代表——公社委员,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民主制度。

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__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__”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


解析:

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__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B


解析:

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__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依附农民主体社会,英国较早发展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主体的社会结构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C


解析:

注意题干的时间“17—18世纪”,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D


解析: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首山歌反映的是农村发展合作社搞人民公社的做法,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A


解析:

古代社会,政府特别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因为国家控制的户籍越多,国家的赋税收入就越多,国家将不纳税的人等同为“盗贼”,当然是要求民众纳税。

已知,那么的值是( )

A.- B.- C.- D.

B


解析:

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今天天气晴朗,我凭窗远眺,但见远处正 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

①啊,这儿真是气象万千! ②啊,那儿的美景真是千变万化!

③岗峦起伏,白云出没 ④变成了一片云海,

⑤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 ⑥变成了许多楼台,

⑦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 ⑧古木参天,绿荫蔽日,

A.⑧⑦⑥⑤④① B.③⑦⑥⑤④②

C.⑧⑤④⑦⑥② D.③⑤④⑦⑥①

D


解析:

这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的主体是白云,因此,⑧与②与这段仙景飘逸之气不吻合。首先白云出没③,然后是树林忽然不见⑤,再到云海④,再白云消散⑦,再到楼台⑥,最后感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