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20题。(15-19每题3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从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①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 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 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有删节)

  注释:①赵简子,即赵鞅,周舍乃其臣僚,曾于简子门前立三昼夜,简子怪而问之,答以愿为其臣僚以效力。

  15.下列加红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

   固谢不受

  B.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于我心有戚戚焉

  C.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时同坐人皆怖畏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6.加红词古今意义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A.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

   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B.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潦倒新停浊酒杯

  D.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7.下列加红的字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邻家有起大宅者

   后秦击赵者再

  D.臣下守职,惧于不称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因为郡相孔融嘲讽他目无尊上,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既不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3分)

  译文:

  (2)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5分)

  译文:

15.A

  16.C

  17.B

  18.C.

  19.D

  20. (1) 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2)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


解析:

15.A.均为“推辞”。B.第一个为“忧愁”;第二个是“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C.第一个“被”;第二个“我”。D.第一个“犯错误”或“犯罪”;第二个同现代的“坐”。

  16.A.“姓氏”意为“其姓为氏”;B.“多谢”意为“多多劝诫”;D.“是非”,动词“肯定和非议”;“行为”意为“品行是”。

  17.B.均为动词“往”“到”。A.用,拿;目的连词“来”。C.定语后置标志词;……的情况。D.在……方面;比。

  18.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朴素,⑤言刚直、正直。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作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19.D.对原文“时时有所进达”理解有误,应为“经常举荐贤才”。

  20. 无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他最初姓氏,开始时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政府作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岂不是民众目无上司?)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负责机密文书的办理,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擒杀关羽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的尚书台审阅文书。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他,每件事都先征询其意见,然后才实施。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严厉非常,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是仪担任鲁王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要规劝;他的处世特点是为上司服务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

  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

  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孙权曾经责备他不谈政事,没有肯定也没有非议,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陋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神思。”

  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来有任何过失。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人都像是仪,又何必动用法律条令啊!

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存在主义滥殇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派中声势最大的一种文__流。

B.川江号子等传统经典,是支撑我们民族文化的砥柱,是民俗文化的精神归依。因着传播的福荫和它自身不折不扣的魅力,川江号子也必会载入世界大河曲目的史册受后人赡仰膜拜。

C.汉朝有不少的赋,铺张蔓延,佶屈聱牙,另人感觉呆板苦涩。从六朝到唐宋,产生了一些短赋,写得缠绵悱恻,风光嘉胜,脍炙人口。

D.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贝时璋的离去,带给国人无尽哀恸。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了璀璨的光芒,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必将令世代钦佩敬慕。

D


解析:

(A滥觞、巅峰B皈依、瞻仰C令人、风光佳胜)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企业的软安全”(不超过40个字)。(4分)

企业安全的底线是企业的生存或者存续。企业安全包括硬件安全(有形安全)和软件安全(无形安全)两个方面。在无形资产、品牌价值、虚拟交往、软实力等术语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词时,“软安全”管理必将成为企业管理新的焦点,成为影响企业生命线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品牌、技术、商誉、信任、伦理和文化等方面的“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变化多端不确定的环境,只有那些加强安全尤其是“软安全”管理、提高风险预警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

“企业软安全”指: ▲

影响企业生存和存续的战略、品牌、技术、商誉、信任、伦理和文化等软件的安全。


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及概括能力。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采用下定义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 

得分点:“影响企业生存和存续”1分,“战略、品牌、技术、商誉、信任、伦理和文化”1分,“软件的安全”1分,通顺连贯1分。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语句,组成一组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1)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2)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参考示例: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座石雕,让你明白雄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素列措施。 B:近三年来,我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使绿色食品的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步向前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这家位于洛带古镇的“中华老字号”的凉粉、凉面等小吃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色味俱佳而吸引了众多蓉城食客。 D:国家对新型经济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引发了众多省区的竞争,而成渝两地入选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让众多的竞争者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漱溟凭一时义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大家几乎要把他赶下发言台。

B.狗既很聪明,通人性,也很勤勉,不管主人贫富总能不离不弃;所以深得人们喜欢。

C.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崛起于东方,全世界都为之侧目。

D.小说《圆青坊老宅》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平凡的生活,传递出那个南方小城骚动不安的特殊气氛。

B.


解析:

(A“义气”应为“意气”。C“侧目”表敬畏害怕。D“芸芸众生”指众多的普通人,不能用“一群”修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题。

天 真 鲍尔吉·原野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予。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遭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予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要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4分)

答:

2.第2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4分)

答:

3.理解第3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6分)

①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②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18. 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天真”是一种怎样的性情?(4分)

答:  

19. 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就原文的本意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5分)

答:      

20. 文中“天真”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依据原文,概述下列所写人物的“天真”各具怎样的内涵。(5分)

答:①李白的天真是             

②孩子的天真是             

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             

④齐白石的天真是             

⑤黄永玉的天真是             

21. 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最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1】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小题2】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小题3】①儿童的天真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俗”,自然缺少天真。

      ②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小题4】天真是一种不加矫饰而自然流露的高纯度的性情。

【小题5】“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仅仅是针对儿童而言,指知识会束缚儿童“无知”式的天真;而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塑造了忠实于科学的科学家诚实的人格,也就塑造了科学家天真的性情。

【小题6】①李白的天真是无顾忌、无掩饰的率真;②孩子的天真是“无不洁之念”的无知;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对自我的诚实;④齐白石的天真是纯净的童心;⑤黄永玉的天真是精妙而睿智。

【小题7】既表现了孩子无知的天真,又让读者(听者)感受到睿智和幽默的美。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小题7】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

B.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C.这幅画虽然构思新奇,但是色调太暗,我的态度是不赞一词。

D.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A


解析:

A.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B.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C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D.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 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 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 旌:表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苟全性命于乱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4分)

(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3分)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3分)


解析:

【小题1】进:使……上进

【小题2】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小题3】“其罪可恕”错

【小题4】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

阅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 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 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我们 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A


解析:

“品味”指深入体会,玩味;“品评”提辨别评议优劣、好坏。从文句来看,阅读对象是“优秀作品”, 不存在让读者辨别、评议优劣、好坏,而是让读者体会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因而应选“品味”。再看“体味”和“体验”这组近义词。“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从搭配对象来看,“大自然和人生多姿多彩”应搭配“体味”。“珍惜”和“珍爱”都有“看重”“重视”的意思。“珍惜”侧重“爱惜”,“珍爱”强调爱护的程度。“自然”和“珍爱”搭配,突出了十分热爱自然的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