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一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演绎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生命如四季”这句话的理解。

答:

6.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和夏日?有什么用意?

答:

7.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的含义和作用是如何解读的?

答:

8.本篇在关于人生如四季的构思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5.人的一生中,少年好比春天,稚嫩单薄但充满希望;青年就像夏天,激情如火,敢于冒险创造,不怕失败;中年如同秋天,收获事业也收获成熟的体验;晚年恰如冬天,在平静中回顾总结,给未来他人的生命以借鉴。

6.作者笔下的春天,因土地贫瘠而充满劳作艰辛的气息;作者笔下的夏日,又是一个因自然灾害使农人和庄稼饱受焦灼挫折的季节。这样的春天和夏日并不是人所期待和盼望的,但作者正是借此想要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因此人在青年时期,首先要有理想,其次还要有经受挫折打击的勇气和克服自身鲁莽持续不断的努力。

7.(把人的一生比作自然四季的写法在一些文学作品里较为常见)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把一个农夫一年的耕作过程来比喻自己的生命流程,春夏秋冬里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欢乐,很形象地表达了“我”少年时的渴求与希望、青年时的冲动与鲁莽、中年时的成熟与欢畅及老年时的沉静与安详。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奋斗和努力生命才会辉煌。全文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8.含义:因为在我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实奋斗过,所以回首往事,无怨无悔。

作用:借此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了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2分)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1)答: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2分)

(2)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4分,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4分)

(2)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请结合全诗谈一下你对“不落后人咏梅坑堑”这一评论的认识。(2分)

注:庚信:南北朝文学家。赠别友人的小诗往往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与徐陵齐名,并称徐庾,徐陵诗文以轻靡绮艳见称。

(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1分)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1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3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

(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涛,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落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2分)

评分标准:分析意思对即可。共2分对两处得一分,依此类推。错断漏断量出扣一分,依此类推,扣完为止。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⑴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⑵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⑴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⑵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解析:

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5分)

①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或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

②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二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与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有些本是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有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有些人话说得好些,有些人话说得差些,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的艺术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之类的口口著作,《左传》、《史记》、《汉书》之类的□□著作,《水经注》、《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的口口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文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目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范围看得很广的。

5、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个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子“过去对此曾有争议”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

6、第③段空格中应填上的成语_________ 源于孟郊的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7、第③段中“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这是______ (A.黑格尔 B.克罗齐 C.莱辛D.本文作者)的观点,“基本共同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就第①段的文意来看,属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还有很多种,除本文所列举的,再各举一例:空间艺术:______;时间艺术:______。

9、本文第④段的中心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其它艺术的媒介都是感性的,而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它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对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

6、藕断丝连。 

7、D各种艺术都要有诗意。

8、雕刻(建筑);舞蹈(音乐、电影)

9、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这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一个浅而易见的原


解析:

5.概括总结本段的文字信息。

6.根据后面的诗句解答。

7.从第①段中提取信息归纳。

8. 从第④段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以下对文学常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__同志曾用“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赞扬其民族气节。

B.李乐薇是台湾现代散文作家,文笔清新,语言优美,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其文章中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C.《论语》共20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D.《庄子》共52篇,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秋水》(节选)属于外篇,是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

C


解析: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及和再传弟子所著的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www..com

A.“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戴、崇仰、拥护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说的“伟大的人物”就是鲁迅。

B.艾青的诗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C.《随想录》体现巴金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要把《随想录》当做遗嘱来写”。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他的这种光辉的人格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

D.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学习中创造,又在自己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


解析:

A项“爱戴、拥护、崇仰”排序不当,应该为“拥护、爱戴、崇仰”。B项“艾青的诗”与“是……重要诗人”不搭配。D项逻辑不合理。应该是“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说明: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一句中,“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因”,“短期变动”是“果”;“短期变动”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根据第三段“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可以知道造成“短期变动”的原因是“大气环流”。)

【小题】“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一句中,“这种变动”,指前一句中的“怎样引起的变动”即:自然原因(大气环流)所引起的变动。而自然原因又是主要原因,反过来当然可以推断出“人为的原因(温室效应)是极其有限的”。B、C两项错误在于过分强调了“温室效应”的原因。D项对“这种变化”理解错误;再则,气温上升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哪一种“解释”是靠不住的。)

【小题】第四段中“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一句可以证明C项说法有误。)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向上流动”,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谓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向上流动时,异化的“往上爬”心态,常常把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使人被金钱与权力所奴役。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乏功利和实用主义精神的,否则也许很难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怎样被许多人自动地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曾一再强调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然而他的学说本身最终却也成为后世读书人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若真从动机上考察,当下真正从事所谓“为己之学”的大概寥寥无几。一些学术研究,如果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变异为研究者个人加官进禄的工具,那么这种学术活动的合理性甚至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大师难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应归为目的的事当作手段,考量它带来的报酬,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学术界。官员的政绩卓著是为了政治前途;勤奋工作的员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爱岗敬业,而只是为了升职机会;学生挑灯夜读更是绝少乐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还是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对其加以内化之后,又不自觉地通过教育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名言警句是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上人”的意义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和支配。在这个众人争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爬不动”或“爬不上去”而成为牺牲品和铺路石呢?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其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观来看,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从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时代;从一个很少竞争的时代到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一个可以想见自己未来的时代到一个完全无法预期的时代。快速的变化在人们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阴影,因此安全感在越来越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们周围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足可以温饱,甚至小康,但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企业破产、投资失败、事业停滞、失业下岗、婚姻解体……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某种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状态里。

在着急“往上爬”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能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要求他成为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及其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请记住一句话: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 开头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社会整体在“向上流动”,但一些突出的异化心态使之与真正的上流社会还相去甚远。

B. 作者以孔子的学说反被人普遍用来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C.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警句意在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确对待失败。

D. 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

作者认为异化心态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腐蚀?请分条概述。(6分)

针对异化心态,作者认为应该持有怎样的正常心态?作者在文章结尾认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为什么?(6分)

【小题1】D

【小题2】⑴以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会让人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奴役。

⑵读书、做学问、为官等皆以功利和实用主义至上;

⑶代际之间传递的“往上爬”的错误教育,使失败者成为了牺牲品;⑷因缺少失败教育、不完美教育,物质的富足反让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和精神的焦灼。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⑴一是人自己要明白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不要盲目往上爬;二是社会是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三是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以上三点,每点1分)

⑵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匠虽是“下流”,但他们献身于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金钱和名望,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做自己所爱的工作作为最高的享受。(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说法错误。实际上,从论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证明的观点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简而言之,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说明中国教育存在问题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20题。(15-19每题3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从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①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 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 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有删节)

  注释:①赵简子,即赵鞅,周舍乃其臣僚,曾于简子门前立三昼夜,简子怪而问之,答以愿为其臣僚以效力。

  15.下列加红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

   固谢不受

  B.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于我心有戚戚焉

  C.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时同坐人皆怖畏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6.加红词古今意义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A.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

   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B.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潦倒新停浊酒杯

  D.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7.下列加红的字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实不敢以愚管之见,上干天听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邻家有起大宅者

   后秦击赵者再

  D.臣下守职,惧于不称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因为郡相孔融嘲讽他目无尊上,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既不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3分)

  译文:

  (2)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5分)

  译文:

15.A

  16.C

  17.B

  18.C.

  19.D

  20. (1) 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2)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


解析:

15.A.均为“推辞”。B.第一个为“忧愁”;第二个是“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C.第一个“被”;第二个“我”。D.第一个“犯错误”或“犯罪”;第二个同现代的“坐”。

  16.A.“姓氏”意为“其姓为氏”;B.“多谢”意为“多多劝诫”;D.“是非”,动词“肯定和非议”;“行为”意为“品行是”。

  17.B.均为动词“往”“到”。A.用,拿;目的连词“来”。C.定语后置标志词;……的情况。D.在……方面;比。

  18.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朴素,⑤言刚直、正直。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作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19.D.对原文“时时有所进达”理解有误,应为“经常举荐贤才”。

  20. 无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他最初姓氏,开始时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政府作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岂不是民众目无上司?)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负责机密文书的办理,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

  擒杀关羽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的尚书台审阅文书。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他,每件事都先征询其意见,然后才实施。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严厉非常,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是仪担任鲁王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要规劝;他的处世特点是为上司服务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

  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

  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孙权曾经责备他不谈政事,没有肯定也没有非议,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陋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神思。”

  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来有任何过失。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四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人都像是仪,又何必动用法律条令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