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
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答:
【小题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小题2】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小题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住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略
函数是函数
的导函数,且函数
在点
处的切线为
,如果函数
在区间
上的图像如图所示,且
,那么( )
A:是
的极大值点 B:
=
是
的极小值点 C:
不是
极值点 D:
是
极值点
西欧zōng jiāo 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A: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 B:zōng jiāo 自由在西欧逐渐盛行 C: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精神枷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⑴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苹果泥。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苹果也不算晚。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⑵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之旅,充满无限风光而又密布艰难险阻。也许你已万事俱备,整装待发,启动人生漫漫之旅,但别忘了,背起品位的行囊。
品位像一位喜欢耳提面命、嘱咐叮咛的慈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人生的第一信条——抉择。波兰有句谚语:“有两种生活,要么燃烧,要么腐烂。”关键在于自身的选择。有了品位,才能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增值自我,充实人生。
品位又像一位谆谆告诫、循循善诱的贤父,时刻在身边指导你:生活中要拿得起,放得下,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不获世人之浊秽,不随波逐流。
请以“品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做
C.尽解党人而释之 释:解释。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已无救矣 ②理固宜然
B.①所惜者名节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①惟君子则有之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踿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C.文章第④节阐述__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亡其国”的结论;对舜被朋党所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鲜明:一是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二是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行文既纡徐有致,又富有气势,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译文:
(2)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译文:
(3)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译文: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略
【小题1】释:释放。
【小题2】A.然:①连词,译为“可是”;②代词,译为“这样”。B.所:①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和“惜”一起译为“所珍惜的”;②和“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相当于“被”。C.也:①②句末语气词,表示解释。D.则:①连词,表条件关系,与“惟”一起译为“只有……才”; ②副词,译为“就是”。
【小题3】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围绕“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提供的信息,推敲各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运用排除法,和选项加以对照,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如本题中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A,根据⑤可以排除C、D,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4】“舜被朋党所欺”错,应该是“舜被称为圣人”。
【小题5】参考译文
臣听说“朋党”的说法,是从古时候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辨别它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罢了。大凡君子和君子,因为道同志合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同结成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但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朋党。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爱的是利禄,贪的是钱财。当他们私利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拉拢作为朋党,这种朋党是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完了交情疏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对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互相保护。所以臣认为小人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是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信奉的是道德和义理,实行的是忠诚和信任,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他们)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道同志合,互相促进;(他们)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能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
唐尧时候,小人共工、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虞舜辅佐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引进八元、八恺结成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治理得非常好。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一同在朝做官,互相称赞,互相推让,共二十二个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都任用他们,天下也因此治理得非常好。《尚书》上说:纣王有千万个臣子,便有千万条心;周有三千个臣子,却只有一条心。“纣的时候,千万人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不结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亡了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的名士视为“党人”全都囚禁起来。等到黄巾军起事,汉室大乱,后来才悔悟,全部解除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逐渐兴起朋党的争议,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把有的人投到黄河里,说:这些自称为清流的人,可以把他们抛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暠而唐朝也就灭亡了。
那些从前的君主,能够使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没有哪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时代。然而,都使他们的国家混乱因而灭亡了。彼此互相称赞,互相谦让,没有一点疑心,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也并不怀疑他们并且都任用他们。可是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蒙,反倒称赞舜是智慧超群的圣人,因为他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把他的国家的臣子三千人全部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没有比得上周朝的,可是周朝因此兴盛起来,那是因为好人虽很多却不会嫌多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历史事迹,做君王的很可以作为借鉴了!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
“我会飞了,我会飞了。”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上天了!”
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
“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叶子得意洋洋地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
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略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不出闾巷而售者 售:买入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D.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行道:推崇道义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犀首见之 夜驰之沛公军
C.愿谒行于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吾为事来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见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参见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井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陈轸替自己打算多丽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件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作为自己的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
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陈轸问: “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闾道:“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燕、赵两国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略
对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有NH4+ D: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zhàn)动 乘(chéng)凉 独处(chǔ) B:酣(hān)睡 参差(c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C:点缀(zhuì) 倩(qiàn)影 皱缬(xié) 揪(jiū)着草 D:一绺(lǚ) 羞涩(sè) 踱(duó)着步 明眸善睐(lái)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一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示例: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
理由:
诗句:
理由:
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理由:它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不枯竭,才思才会不间断。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理由:它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激励人们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