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田松

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

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

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

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做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也是这样。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说到这儿,我已经获得了二个诡异的结论: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选自《社会科学家茶座》2006第1期,有删改)

注:①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美国杰出医学家。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对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更多是由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并不是科学。

B.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要依靠相关的科学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或生存发展。

C.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D.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医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E.集体的经验在长期的沿用中所形成的历史依据,就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F.“反应停”导致上万名婴儿畸形的事实,说明这种西药的历史依据仍然不够充分。

作者认为,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未必要有“科学依据”。据此,以下事实运用了“科学依据”的一项是 ( )

A.李春造出了赵州桥 B.西药四环素的发明

C.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 D.刀耕火种并没有破坏环境

文中画线句子“中医也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

答:

作者为什么既说“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又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请作简要说明。

答:

【小题1】C D

【小题2】 A D

【小题3】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

【小题4】①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所谓“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解析:

【小题1】[信息整合]C.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D.原文并没有说中医“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4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小题2】 [思路分析]西药理论运用的是“科学依据”,四环素的发明自然需要运用“科学依据”。(A.运用的是技术——“经验依据”积累的技术。C.根据“经验依据”作出判断。D.通过“历史依据”作判断。)

【小题3】 [2分。“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3分,“不需要科学依据”1分。]

【小题4】 [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 晶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 )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还是非叙事性作品。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错在两点,一是没有揭示“文艺精品”的实质,二是“而且”后面的内容于文中无据。B错,该选肢由原文第2 段变化而来,从下文“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来看,选肢的观点是“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C错,该项理解片面,只抓住了“穿越时空”,遗漏了“愈增其审美价值”这一本质内容。)

【小题2】(无中生有)

【小题3】(A项,原文是“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 。C项说法太绝对,原文说“至少有如下几点”,并不一定只有这几点,还可能有其他,因此具备了这三点并不一定就是精品。D项错在“要依凭于……双重标准”,“双重标准”的意思是对同一性质的不同事物用两种标准去衡量,如说甲见人就笑是和蔼可亲,而说乙见人就笑是假仁假义。这里的“双重标准”应改为“两条标准”或“两种因素”。)

. 某一多肽链内共有肽键109个,则此分子中含有一NH2和一COOH的数目至少为 ( )

A:110、110 B:109、109 C:9、9 D:1、1

不同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 )

A:核外电子数 B:价电子数 C:质子数 D:质量数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幸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加点 寝:搁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盲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 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解析:

【小题1】期待,期望

【小题2】分别排除B②、C①和D①

【小题3】“孤峻”意为性情“弧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并非贬意,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小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 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人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

阅读故事,回答问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一九四四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国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藏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需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他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的碗橱里。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语言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谈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

答: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答:(1)

(2)

(3)

文中对法国夫妇的语言描写有何特点?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语言描写特点:

(2)思想感情:

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

答:(1) ;(2)

【小题1】是因为法国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动了他。

【小题2】时间:天亮了;(2)地点:除农舍外,别无藏身;(3)人物:德军士兵正有条不紊地搜索。

【小题3】(1)语言描写特点:简短;(1分)

(2)思想感情:他们认为救反法西斯战士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分)

【小题4】(1)安德鲁第二次跑回农舍冒险向农妇求援;

(2)农妇在丈夫被杀后再次冒死将安德鲁藏起来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砧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1】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解析:

【小题1】(借出、借给)

【小题2】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小题3】(“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

【小题4】(1)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一处1分。

(3) “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__,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