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国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属于运用宏观调控的
①经济手段 ②财政政策 ③行政手段 ④货币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解析: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材料中央行调整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故选D。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面对一蹶不振的经济形势,麻生在日本国内的支持率一跌再跌,日本传出“内阁将改 组”的消息,然而有意见称“该改组的不是内阁,而是首相本人。” B:因为道路堵塞,考察组比平常多用了二、三个小时才赶到县城里来。 C:郑板桥任潍县知县(今潍坊市区)有七年时间。当时潍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他果 断采取措施,开仓赈贷,救济灾民。 D:成都草堂小学翠微校区,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知名建筑“平起平 坐”,同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网友捧为“成都最牛校舍”。(2月25日《成 都商报》)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楔子(xiē) 盗跖(zhí) 涪陵(péi) 羽扇纶巾(guān) B: 给予(jǐ) 譬如(pì) 乍暖还寒(zà) 咄咄逼人(duō) C: 蹩进(bié) 伺候(cì) 刽子手(kuài) 残羹冷炙(zhì) D: 稽首(qǐ) 瓜蔓(wàn) 提防(dī) 毁家纾难(shū)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阅读此诗,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
(1)
(2)
(1)诗歌塑造一位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垂钓孩童形象。诗中“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解析:
(1)形象概括2分,分析1分,共3分。
(2)答出一个得1分,共2分。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节选自《后汉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 后羌寇武都 寇:进犯
B. 诩因出城奋击 因:趁机
C. 以戒不虞 戒:防备
D. 诩计贼当退 计:谋划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B. 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
C. 明日悉陈其兵众 D. 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虞诩有“将帅之略”的一组是( )
①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②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③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④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⑤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⑥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邓太后升迁虞诩的官职,并接见赏赐他,表现了邓太后的知人善任。
B.虞诩在理论上懂得活用战例,在实战中能以少胜多,的的确确有“将帅之略”。
C.虞诩把自己的兵力完全暴露在后羌人面前,这种做法虽有迷惑敌方的作用,但其实是一种冒险之举。
D.虞诩在治理武都郡的时候发展了武都郡的经济,表现了他出众的管理才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2)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虞诩立即下令__停止前进,宣布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句意2分,“即“立即,“宣言”,宣布,宣称,“须”等,等到,三点各1分)
(2)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敌军便不能料知我军的底细。(句意2分,“为所”表被动,“及”追得上,“不测”,难以预知,不可知,三点各1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
(1)(句意2分,“即“立即,“宣言”,宣布,宣称,“须”等,等到,三点各1分)
(2)(句意2分,“为所”表被动,“及”追得上,“不测”,难以预知,不可知,三点各1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动词)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希望,语气副词) ③范增数目项王(数,几,几个,数量词)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名词) B: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主宰,动词)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视……如粪土,意动用法) ③沛公置车骑(置,摆放,安置,动词) ④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C: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购买,动词) ②顾不知计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连词) ③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如果没有,连词) 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动词) D: ①越国以鄙远(鄙,把……当做边邑,意动用法) ②吾其还也(其,还是,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语气副词)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动词) ④何辞为?(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含有一对杂合基因,且等位基因具有显隐性关系,则该生物产生的精子中,全部为显性基因的概率为
A: 1/2 B:1/4 C:1/8 D:1/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12分,每小题3分)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解析:
【小题】文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A项中“长期”
与文中“长久的或暂时”的表述有误。其它项叙述与文中信息相符。
【小题】B项中“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的表述有误。文中的相关意思是“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等。“所有”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命题思路】这道考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信息把握的准确度。尤其是在信息把握和筛选过程中,既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缩小范围。凡是在转述文章信息时,对选项里边的“部分”“有时”“全部”“所有”之类的词,要特别小心,否则就容易在上边犯错误了。
【小题】B项中“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文章中“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扩大了判断范围。 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准确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是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 D项“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 “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
【小题】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 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 C项中“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从加点的词语,可以比较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小题1】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小题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