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10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2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达了自己的__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 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 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 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小题1】[28c8d5231cf64d72.jpg]【小题1】B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小题1】C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让我们在最单纯和美好的精神追求中相逢,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略
作文
请以“成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明确 ②文体自选 ④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略
下列依次在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 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 ,多了一点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 ,却谈不上什么气势。
A:①宁静 ②畅达平稳 ③浑朴奇险 ④偏僻 B:①安静 ②畅达平稳 ③浑朴奇险 ④幽僻 C:①安静 ②浑朴奇险 ③畅达平稳 ④偏僻 D:①宁静 ②浑朴奇险 ③畅达平稳 ④幽僻
23、请分析泰戈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寓意并仿写一句话。
寓意:
仿写:
寓意:有的事情虽然做过了却不为人所知,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做过,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
仿写:例句“风中消散了花的芬芳,但我已开过。”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夏丏尊拜访老友弘一法师,看到他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这话很妙,人生咸淡两由之,个中滋味只须人去品味。
弘一法师的话是否能带给你一些感悟思考,或是激发起你的一些联想呢?请以“人生咸淡皆有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 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将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 ,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 悦服 悦服:愉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绝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拨。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初无一言,何也?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译文
①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地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②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
参考译文:
周访字士达,本来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汉朝末年躲避战
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察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他参镇东军事。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因犯罪被判处死刑,差吏误抓周访,周访奋力打退来抓捕他的人,几十人都四散逃跑了,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于他。不久授为扬烈将军,征讨华轶。所统领 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往来,周访收捕丁乾并斩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兵击败了他。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众兵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皇帝任用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 访与各军共同征讨杜弢。杜弢制作一种吊杆打官军的船舰,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吊杆不能为害。周访又率领水军进逼湘城,__到达富口,而杜弢派遣杜弘出兵海昏。周访的军队徒步行进到柴桑,偷偷渡河,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贼兵后退保守庐陵,周访的军队又在庐陵围住了杜弘。杜弘把许多宝物仍到城外,士兵争着拾捡,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不能数得清。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皇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后来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兵,勤于采纳建议。王敦忧虑他,但害怕他力量强大,不敢有别的举动。周访的威风既已显著,远近之人心悦诚服,他智谋勇敢超过常人,是国家复兴的名将。性情谦虚,从未居功而夸耀。有人问周访说:“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显赫),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回答说:“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何功劳!”士人因此敬重他。
周访练兵选卒,想到中原显示威力,激昂慷慨有扫平河洛的壮志。善于安抚将士接纳贤士,士众都为他奋不顾身。听说王敦有不忠于朝廷之二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反叛的阴谋,但因周访在,一直不敢为非作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 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 ”的表现的一项是( )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小题1】C(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小题2】A(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小题3】D(重点在正确这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解析:
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作者登高赏景,倍感伤心,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慨?结合诗句分析。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联系第二联分析。
【小题1】(1)首联由花近高楼写起写登高所见,抒发作者对国家人民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情。(2)颔联写玉垒山上的云浮沉不定,表达作者对国家形势动荡不安之痛和古今兴衰之感。
(3)颈联议论天下大事,对入侵的少数民族发出警告,在对国家形势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4)尾联运用典故,将自己与诸葛亮相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和为国效力的愿望。
(忧国忧民、古今兴衰、坚定信念、怀才不遇,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1】.同意(1分)。上半句写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向空间角度(2分)开拓视野;下半句写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就时间角度(2分)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气象雄伟、囊括宇宙的境界。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