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①,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D.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出:超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有德者必有言 B.①因公以识韩、富

②使来者读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童子何用知之 D.①而公不识

②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件小事开头,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真切自然又灵动跳脱,既表现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又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悼念。

B.作者在写到范仲淹的两个儿子尧夫、德孺和其叔叔彝叟时,不合写而一次一次分写,每写一次,就把不能结识范仲淹的痛悼抱恨之情推进一层。

C.文章没有具体逐条列出范仲淹的种种功勋,而是把他同古代杰出人物作比较,从总的方面加以精练地概括,突出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D.写一个作者从没见过面的人,很难写出感情。而作者却从数十年景仰思慕而终未一见立意,把对范仲淹的感情写得如江河大海,深厚无比。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了”、“识”、“私”

各1分)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

相。(“致”“意”“遗”各1分)


解析:

【小题1】(酬:实现

【小题2】A项“者”都是代词“的人”,B项“因”都是介词“通过”,C项前一个“之”为代词他们,后一“之”为代词这件事,D项 “而”都是转折关系连词但

【小题3】应为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幼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③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具祭器。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④,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⑤。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后被俘遇难,却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榜:船桨 ④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⑤《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悲歌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适:恰好

C.与榜人具祭器 具:准备,置办

D.气薄林木     薄:稀薄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缅怀之情的一组是 ( )

①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 ②悲歌慷慨

③憩祠旁僧舍 ④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⑤竹石俱碎 ⑥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A.①④⑤ B.①②④ C. 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__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D.“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译文:船夫刚才因我痛哭而感到惊奇,说:“恰逢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为何不移船(到别处)呢?”因此就摇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 采分点( 惊:感到惊奇;   值:适逢,恰逢;  诸:兼词,之乎.船呢?  中流:流中,水流中间;    属:劝酒;  句意:盍,为什么不  )

   (2)译文:(我们)渡过河之后,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采分点(省略主语:我们;济:渡过;相:帮助;著:使……显露,显示)。


解析:

He __________ when he heard the jokE.

A. bursts into laughter B. burst into laughters

C. burst into laughter D. bursts into laughters

C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0分)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注释: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

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小题1】周礼在鲁;以礼治国;以礼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小题2】用单纯的频数统计并不能直接证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毕竟说明了孔子对“仁”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礼”,间接说明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作者用“不是非常严密稳妥”、“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等词语,表现了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以避免语言上的绝对化。

【小题3】只有创立了新思想的人才可以称为思想家。孔子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把“仁”作为思想核心,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小题4】“仁”是对“礼”的政治升华,“礼”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要求;“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当“仁”与“礼”冲突时,“礼”要服从于“仁”。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与许多发达国家签有双边贸易协定,但是中国的出口仍然成为各种歧视贸易措施的目标,仍然面对着各种歧视性数量限制、选择性保障措施,以及建立在歧视性标准基础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中国的出口,以建立反对各种歧视性措施为目标

B.面对种种歧视性的措施,我们也不得不建立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C.针对各种歧视性贸易,我们应该制定各种保障措施

D.许多发达国家仍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制定种种具有歧视性的贸易措施

D


解析:

下列地支与其十二生肖配对正确的是( )

A:子——兔 B: 巳——蛇 C: 酉——猴 D: 申——鸡

(本题满分16分)本题共有2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8分,第2小题满分8分.已知函数(其中,为实数常数).

(1)若,求的值(用表示);

(2)若对于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用表示).

(1)[7cb70365d89fabdd.gif](2)m的取值范围是[97add39f34d75d42.gif] 


解析:

(1)当[86a585a52402b14d.gif]时[a5f6270199661721.gif],当[b510bb5afeb0426d.gif]时,[0fb515cce5349082.gif].    …………….2分

       由条件可知,[9ebda2aafc43681f.gif],即[591473c06fe44c2a.gif]解得[f4864b98a224dda7.gif]…………6分

         ∵ [7cb70365d89fabdd.gif]                             …………..8分

(2)当[f3a819ba06a77f6d.gif]时,[81822b52bc9a0b3a.gif]       ……………10分

       即 [cb45d6d0b350eb95.gif][c76a350c9c372aec.gif] [c476385b9b1976f5.gif]……13分

[a6cbd93487bd7330.gif][1ddd7ba7f8c7e27b.gif]

故m的取值范围是[97add39f34d75d42.gif]                      …………….16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婴儿对一点一滴的外部世界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某种“模型”,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某种看法。如果这种模型与外部世界相符合,他就感到满意,若是不符合,即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他就感到不满意。根据这段话的意思,假如一个婴儿对着他所熟悉的面孔微笑,则说明:( )

A:他喜欢这个人 B:这张面孔看上去很亲切 C:他期望巩固头脑中的某种“模型” D:这张面孔与他脑中的某种期望相符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的是:()

A: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作者认为音乐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1) (2)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参考示例:我原想掬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湛蓝的大海;我原想采撷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燃烧的枫林


解析:

取材于自然景物,同一节的两个景物应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用词得当,不重复。一组2分,共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