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袁吟古城下,不堪秋气人全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解析:

在文章第二段,作者写道:“你甚至从鸟声中听出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快乐。”联系全文,作者主要是写快乐吗?请简要分析。

不是,文章表面是些从鸟声中醒来的快乐(2分),实际上主要是想反衬现代 城市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严重(2分),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美好环境的呼唤(2分)。


解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从作者的语言表述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的开头就已经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清晨从鸟叫声醒来,“你又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庆幸上苍给你带来这种难得的耳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庆幸感恩、耳福,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尾处也有点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球家世代为大姓和官僚,他能击剑,善骑射,生性严厉,有个郡吏侮辱了他的母亲,阳球就急了几十个年轻人,杀了那个郡吏,灭了他的全家,因此出了名。

B.阳球为人严苛,喜欢申不害、韩非的法家思想,做义郎时看到曹节、王甫奸虐弄权,便发愤铲除,后来果然做了司吏校尉,于是将王甫、段炯等人抓起来囚在洛阳大狱。

C.史书把阳球归为酷吏,但他极端仇视不法豪强,有几分明的是非观念,极强烈的爱憎情感,他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种酷吏,也着实可敬。

D.曹节看见道旁王甫被车裂的尸体,悲慨地擦拭眼泪,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于是阳球被贬,在曹节、刘郃等人的诬告下,阳球被逮捕送洛阳狱处死。

D


解析:

刘郃没有诬告阳球,从文中“节等知之,共诬白郃等”可以明白,刘郃也在被陷害的行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钱学森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B. 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C. 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

D. 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他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也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E. 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结合全文,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并说说对你的启示。

【小题1】CD

【小题2】①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使他的祖国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发展成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

②创建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③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

④认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⑤对建筑与城市有研究,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 

⑥他的“系统科学观”常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

【小题3】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钱学森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小题4】钱学森创建和领导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使中国能够发射导弹,并把卫星送上天,这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就,他还被人们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他在中医、建筑与城市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提出“系统科学观”“工程控制论”等思想。总之,他是一位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的科学家。


解析:

【小题1】C文中说“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似乎”表示一种可能性,而非绝对性。因此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D文中说“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表示一种否定,若去掉“不能”意思完全相反。因此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

【小题2】根据文章3到11段可以得出概括出钱学森在众多方面做出的成就。

【小题3】文章开头提到“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结尾又说“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很明显是首尾呼应。写作特点从语言和感情两个方面作答。

【小题4】结合钱学森的成就,写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神舟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后,在离地面340km的圆轨道上运行了108圈。运行中需要多次进行 “轨道维持”。所谓“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的大小方向,使飞船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如果不进行轨道维持,由于飞船受轨道上稀薄空气的摩擦阻力,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变化情况将会是                            

A.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逐渐减小

  B.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D.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逐渐减小

D


解析:

由于阻力很小,轨道高度的变化很慢,卫星运行的每一圈仍可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根据机械能定理,卫星的机械能减小;由于重力做正功,根据势能定理,卫星的重力势能减小;由[54b2048d7884893d.gif]可知,卫星动能将增大。这也说明该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大于克服阻力做的功,外力做的总功为正。答案选D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①,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D.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出:超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有德者必有言 B.①因公以识韩、富

②使来者读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童子何用知之 D.①而公不识

②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件小事开头,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真切自然又灵动跳脱,既表现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又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悼念。

B.作者在写到范仲淹的两个儿子尧夫、德孺和其叔叔彝叟时,不合写而一次一次分写,每写一次,就把不能结识范仲淹的痛悼抱恨之情推进一层。

C.文章没有具体逐条列出范仲淹的种种功勋,而是把他同古代杰出人物作比较,从总的方面加以精练地概括,突出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D.写一个作者从没见过面的人,很难写出感情。而作者却从数十年景仰思慕而终未一见立意,把对范仲淹的感情写得如江河大海,深厚无比。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了”、“识”、“私”

各1分)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了万言书来送给宰

相。(“致”“意”“遗”各1分)


解析:

【小题1】(酬:实现

【小题2】A项“者”都是代词“的人”,B项“因”都是介词“通过”,C项前一个“之”为代词他们,后一“之”为代词这件事,D项 “而”都是转折关系连词但

【小题3】应为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幼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③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具祭器。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④,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⑤。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后被俘遇难,却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榜:船桨 ④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⑤《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悲歌慷慨 慷慨:情绪激昂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适:恰好

C.与榜人具祭器 具:准备,置办

D.气薄林木     薄:稀薄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缅怀之情的一组是 ( )

①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 ②悲歌慷慨

③憩祠旁僧舍 ④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⑤竹石俱碎 ⑥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A.①④⑤ B.①②④ C. 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__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D.“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译文:船夫刚才因我痛哭而感到惊奇,说:“恰逢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为何不移船(到别处)呢?”因此就摇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 采分点( 惊:感到惊奇;   值:适逢,恰逢;  诸:兼词,之乎.船呢?  中流:流中,水流中间;    属:劝酒;  句意:盍,为什么不  )

   (2)译文:(我们)渡过河之后,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采分点(省略主语:我们;济:渡过;相:帮助;著:使……显露,显示)。


解析:

He __________ when he heard the jokE.

A. bursts into laughter B. burst into laughters

C. burst into laughter D. bursts into laughters

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