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诗句
古往今来,不少诗歌中嵌入“春夏秋冬”,显得别有情趣。东晋画家顾恺之写了一首五言诗,题为《春夏秋冬》,把四季分嵌于句首。诗曰:春水满泗阳,夏云多奇峰。 ① , ② 。
请依据自己的阅历,写出后两句,要有点诗的意趣。
示例:秋月扬名辉,冬岭秀孤松。
略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 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注】① 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 阃(kǔn)寄:委任武将以军权叫阃寄。此指守边大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始出死力相煽构 构:罗织罪名陷害
C.寻且坐罪罢去 寻:不久
D.予谨识之 识:记载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沈青霞忠义正直、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① 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 出死力相煽构
③ 愤疆埸之日弛 ④ 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⑤ 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⑥ 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着重表现沈君忧国忧民的情怀。
B.沈青霞痛心边防废弛、边帅屡败而常常杀戮百姓来冒功请赏,再次上书谴责他们的行径,
措辞更加激烈,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惊恐慌。
C.沈青霞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于是用诗歌文章作为发泄心中郁闷和讥刺时政的工具,因此被权臣构陷致死。
D.沈青霞的诗文虽然充满怨愤和牢骚,但作者推重他的忠直进谏、不畏权贵的人格,并引用多个事例肯定了他诗文存在的价值。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宰 执 深 疾 之 方 力 构 其 罪 赖 天 子 仁 圣 特 薄 其 谴 徙 之 塞 上。
(2)翻译:
①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译文:
② 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译文: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2)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有讽刺。
②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
【小题1】诋:抨击、批评
【小题2】①③④⑤体现了沈青霞忠义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②是宰执报复沈青霞的行为。
⑥是沈青霞死后宰执的下场。
【小题3】引起了朝廷震恐的是他的诗文,属张冠李戴。文中也没有再次上书的相关内容,属无中生有。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了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这段时期,沈 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心情沉重地携带着妻子儿女,离家迁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那些从中原地区来的在战争中阵亡了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来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有讽刺。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因而沈君的灾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参与陷害沈君的守边大将,不久便因罪被撤职离任。又 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弹劾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并流传它。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的传人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 们难道都符合古诗平和中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并不马上删除掉它们,只不过是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的嫌疑;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的嫌疑;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的嫌疑;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的嫌疑;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的嫌疑。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恐怕也未必不会收录它们。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人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诸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假如日后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遗漏掉它们吗?我恭敬地记载在这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个字。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和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棒,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示例)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
找出关键句:①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②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③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从这三个句子中找出特点。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__、XX报小记者、XX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营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材料二 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中,居然有17名同学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2)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
答:
示例:
(1)名片热正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意思对即可)
(2)示例1:中学生使用名片无可非议。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直接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另外,中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地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示例2:中学生使用名片为时尚早。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悉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另外,过早地使用名片,也会助长一些人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书边事
张乔①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⑤有客游。
蕃情⑥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张乔,唐朝诗人。②调角,即吹角。③青冢,昭君墓。④梁州,当指“凉州”。 ⑤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⑥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
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
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3分)
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
人的秋色啊!(1分)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1分) “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1分)
【小题2】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运用了 生动的比喻,(1分)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B:一些宾馆、饭店还成为某些部分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给少数腐败分子孕育了堕落的温床。 C: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文意,补出有关的内容。
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其中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__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到了极点。
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刚好相反,它说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儿光明,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听了不同的报告,火神对第一支火把说“ ”
参考答案:“也许你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__是我自己造成的?”(从正反角度都可,要求体现“点燃自己,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的主旨。)
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龟虽寿》)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几世几年, ,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杜牧《阿房宫赋》)
(2)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 , 。
(贾谊《过秦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齐楚之精英 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2)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足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奇妙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遁:逃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房琯布衣时与甫善 善:交好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谒肃宗于彭原郡 不拘于时
C.乃溯沿湘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时琯为宰相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1】“过”应解释为“拜访”
【小题2】代词(B.前句介词,在;后句表被动。 C.前句为连词,译为“于是”;后句为副词,译为“竟”。 D.前句是动词,译为“担任”;后句介词,替)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bc529303da0bc83e.jpg][bc529303da0bc83e.jpg][bc529303da0bc83e.jpg]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bc529303da0bc83e.jpg][bc529303da0bc83e.jpg]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bc529303da0bc83e.jpg][bc529303da0bc83e.jpg]儿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落时死去。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把杜甫的灵柩迁出,归葬偃师县的西北首阳山的对面。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袁吟古城下,不堪秋气人全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中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还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戌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