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 Lang is a world-class young pianist who grew up in Shenyang. He went to a piano school in Beijing when he was just eight. “You need __21__,” his father saiD. “But if you don’t work hard, no fortune will comE.”
What made him sad was __22__ his piano teacher in Beijing didn’t like him. “You have no talent. You will never be a pianist.” As a nine-year-old boy, Lang Lang was badly __23__. He decided that he didn’t want to be a pianist any morE. For the next two weeks, he didn’t touch the piano. Wisely, his father didn’t push, but waiteD.
Luckily, the day came when his teacher asked him to play some holiday songs. He didn’t want to, but as he placed his fingers on the piano keys, he __24__ that he could show others that he had talent __25__. That day he told his father what he had been waiting to hear—that he wanted to study with a new teacher. From that point on, everything turned arounD.
He started __26__ competitions. In the 1994 International Young Pianists Competition, when it was __27__ that Lang Lang had won, he was too excited to hold back his tears. Soon __28__ was clear that he couldn’t stay in China forever—he had to play on the world’s big stages. In 1997 Lang Lang moved again, this time to Philadelphia, USA. There he spent two years practicing, and by 1999 he had worked hard enough for fortune to take over. After his __29__ performance at Chicago’s Ravinia Festival, gigs in Lincoln Centre and Carnegie Hall started __30__ in, Lang Lang finally worked to reach the place where fortune spots him, and lets him shinE.
21. A. exercise B. fortune C. knowledge D. wealth
22. A. whether B. why C. when D. that
23. A. hurt B. weakened C. ruined D. frightened
24. A. seemed B. admitted C. noticed D. realized
25. A. in all B. above all C. after all D. at all
26. A. receiving B. accepting C. winning D. beating
27. A. told B. mentioned C. announced D. recognized
28. A. this B. it C. that D. what
29. A. successful B. cheerful C. respectful D. meaningful
30. A. pulling B. breaking C. falling D. pouring
21. B。22. D。23. A。24. D 25. C 26. C。27. C。28. B。29. A。30. D。
21. fortune 运气,根据下文得知答案。
22.本句考查表语从句,从句中没有缺少任何成分,所以应该选择连接代词that。
23. badly hurt 指心灵上受到严重伤害。
24. seem 似乎;admit承认;notice 注意到;realize意识到。本句的意思是:当他把手指放在琴键上时,他意识到他可以向别人证明他有天分。
25. after all 尽管…还是,归根结底;in all总计;above all最重要的是。本句的意思是:尽管老师说过他永远不可能成为钢琴家,但是他意识到他还是能向别人证明他是有天赋的。
26. win the competitions赢得比赛。
27. announce 宣布,It’s announced that…被宣布…。
28. it作形式主语,代替后面的主语从句。
29. successful performance成功的演出。
30. pour in 涌现,本句指的是:很多特约演出不断涌向朗郎。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6分)
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疯狂的奥数热。他说,很多小孩子拚了命为念奥数,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家长的要求甚至是强迫,其他学科就不去学了,一心对付比赛,中国名校就抢着要这批拿了金牌的保送生。他举了个例子,他曾带一个年轻的博士后,此人少负天才美誉,12岁进大学,20岁博士毕业,后来成为他的博士后,第一年做得不错,第二年就进了精神病院。
请分析上面材料反映的情况,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用概括性的语言拟两条建设性的意见。(每条不超过30字)
1.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采用逼迫的方法。
2.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之具有承受压力、不怕困难的心理。
3.大学招生不能只盯着奥赛金牌,应该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科要均衡发展,不可偏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试分析首联的修辞表达及其效果。
(2)诗的尾联用了文翁的典故,有何用意?
(1)首联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奉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2)尾联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运用此典故来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的政绩,碌碌无为。联系上下文看,既然蜀郡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俗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秀丽的清明上河园,近年来因旅游业的兴盛而_____鹊起。
②由于长时间干旱_____禾苗都快枯死了。
③大陈庄的陈来运在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以家里一直不_____ 。
A.声名 以至 富余 B.名声以致 富裕
C.声名 以致 富裕 D.名声以至 富余
C
声名:名声;名声:社会上流传的评价。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富裕:(财物)充裕;富余:足够而有剩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我国秦代艺木珍品 B:东晋时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蔡邕等书法家 C:唐时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代表作有《霓裳羽衣舞》 D:南宋陆游的名作《钗头凤》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 昱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无
共对于数列而言,若
是以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是以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依此类推,我们就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接龙,已知
,则
等于( )
A:54 B:59 C:63 D: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fó jiāo 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如《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如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fó jiāo 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有机的宇宙观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
B.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
C.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D.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D.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原文第五段里“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
【小题2】这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特征。
【小题3】这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B
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上海世博会园区临时场馆的开工,生态、环保、节能的设计思想已经在世博园区内得以初步体现。 。 。 。 。 。人们有理由相信环保理念能够在上海世博会上结出美丽的果实。
①对上海而言,“环保”已不仅局限在世博园区,它更是整个城市共同奋斗的目标
②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③作为首个开工的永久场馆,世博中心也秉承着“绿色、节能、环保”的设计宗旨
④为了减少拆除后的建筑垃圾,临时场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能够回收并再次利用
⑤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优良的城市形象迎接2010年世博会
A.④③⑤②①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④③②①⑤
D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