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35字内)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答:

答案示例: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

此题质量很好。既考查了语法中的单句运用,也考查了有严格限定的概括压缩能力。单句的语法特点是全句只能有一套主谓宾:“某市”“是”“名城”。其余的内容都必须或筛选或提炼来有效概括,然后放入定语的位置上。答案中的“交通便利”概括的是材料二,“景色优美”筛选自材料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提炼自材料四,“国家级历史文化”筛选自材料一。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黄帝陵前的这两棵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其中必须包含“玉树”、“团结”、“祈福”3个词语,要求:①主题明确,语言连贯②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中的两种修辞,③不超过70字。

玉树地震的消息如一声惊雷传遍神州大地,各民族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为灾区的人民捐款捐物。让我们共同为玉树祈福:苍天无情家园顷刻成废墟,人间有爱玉树明朝更辉煌。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土。(杜牧《阿房宫赋》)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4)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2)小题答案略。(3)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4)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20分,每空1分)

1)既无叔伯, ,晚有儿息。

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5)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樽以相属。

8)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 ,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附耳细说(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与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要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得当,我们快速向前;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可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衍生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使他们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孩子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洁净,而不宜夸奖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者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和年轻人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和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阴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

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所用的艺术手法。

(1)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2)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们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

【小题1】从对畜类的评说,引申到对人的评说,从而引出“心灵的抚慰”这一论题。

【小题2】

(1)“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人在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重塑自己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个人的尊严,同时自觉地尊重他人,遵守、服从社会公有法则。本句意在说明内因的关键作用。

(2)“驰骋疆域”运用了比拟手法。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是促人上进,它应当控制在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有所进步的范围之内。本句为批评和表扬的广度、深度划定了界标。

【小题3】文章主要阐述批评和表扬的适度问题,说明尊重被教育者的尊严的重要性。“附耳细说”,属于人们交往的“亲密距离”,形象地涵盖了本文的主旨。


解析:

【小题1】答题的关键是对文章所引的小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散文讲究文学性,其论题的引出更加讲究艺术性。这就有点像寓言故事被作家引申到人身上,“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从而展开论述。

【小题2】

(1)本句是个比喻句,所谓“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强调的是人在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不可伤及其自尊心,同时,人也要自觉克制自己。“唯一”更是突出了人接受教育、改造的关键在于内因。

(2)本句是比拟句,“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说的就是其运用范围。如果标准过高,人们可望而不可即,批评和表扬都是无用功。如果伤及受教育者的自尊,那就会适得其反。

【小题3】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礼貌距离、公共距离。其中亲密距离一般间隔在十五至四十五厘米之间。附耳细说,当属亲密距离,让人想到花前月下,天伦之乐、诲人不倦。它是对文章主旨的形象概括,增强了这篇散文的文学色彩。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转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选自《晋书·山涛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嵇康、吕安善 善:交好 B.素又重攸 素:平时

C.或谮之于帝 谮:诬陷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寝:平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位于是乃定 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B.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 以求虚誉

C.而涛行之自若 贪浊而赂遗公卿

D.或谮之于帝 涛中立于朝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当时晋帝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就叫太子前往拜谒。

B.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因此(山涛)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

C.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这些人的情况没有能调查清楚,就是因为山涛在推荐人上太随意了。

D. 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山涛不愿独自与当时的风气相违背,就(把丝)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有气量,卓然不群。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

B.山涛多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总是先拟定几个人,然后就公开启奏。

C.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D.山涛为人正直,后戚专权时期,曾多次规劝皇帝,后当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辞职时,皇帝不准许。

【小题1】D(寝:平息)

【小题1】A

【小题1】C(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

【小题1】B(“多次担任”有误,“诏旨有所向”信息缺失)


解析:

译文: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岁时,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末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新自去拜谢山涛。等到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世博会在全球范围推动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为世界各国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 ①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②把各国人民汇聚在和平、进步、友爱、合作的世博大家庭里③世博会超越了信仰、地域和种族的界限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⑤冲破了动荡、冲突和战争的阴影⑥世博会开启了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

A:③④⑤⑥①② B:③⑤②⑥④① C:⑥①④③②⑤ D:⑥④⑤③②①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 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⑴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分)。

⑵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2分);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