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小流域治理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江苏省对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了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综合防治,使大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要想脱贫先得治理环境 B: 江苏省治理环境有方 C: 江苏省对水土流失治理有方 D: 只要治住水土流失,才能解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 8分)

灯下草虫呜

纤 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一,分明是“盼啊一一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呜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呜,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忽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清秋书简》,文字略有改动)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A.第②段用春天的鸟声、夏天的蝉声和冬天的雪声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

B.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及叶圣陶的话,拓展了秋天虫鸣的意蕴。

C.第⑤段写乡下保姆秋夜唱歌闻虫声而泪花闪烁,是为了突出爱情的温馨美好。

D.作者引用刘墉的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宁静用心灵触动生活琴弦的有心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钟情秋天的虫声”?

请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第四段写了作者幼时在田野里守秋时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试从描写角度、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小题1】C(3分)

【小题2】①秋天的虫声让作者自心充满温暖和愉悦。

  ②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诗情画意。

  ③秋天的虫声让作者着迷于秋之天籁。

  ④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生活的温馨。

  ⑤秋天的虫声使作者内心充满宁静。(5分答到一点给 l分,答对四点给5分)

【小题3】照应标题和开头,强化了在灯下一边阅读一边听秋虫鸣叫的美妙体验。(4分)

【小题4】①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全方位地传达出夜听虫鸣的美好感受。

  ②此处以整句为主,兼有散句,语言典雅,富有感染力。

  ③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夜虫鸣的动人情景。  (6分,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消除飓风或降低飓风强度的方法。

有人提出,用核武器摧毁热带气旋。专家认为,这种方法不会有什么效果。核爆炸物会产生冲击波或者__脉冲,这种冲击波从爆炸现场以快于声速的速度传播开来。在震动通过后,这种活动不会提高大气压力。正常的大气压力,相当于每平方米的表面上承受10吨的空气。在最强大的飓风中,只有9吨空气。如果要把5级飓风变成2级飓风的话,必须在风眼(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气,将形成一个风眼)里为每平方米增加半吨空气,或者说在半径20公里的风眼里增加总共5亿吨空气,移动这么多的空气是难以想像的。

还有一种设想是,在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形成飓风前对其进行摧毁。但科学家认为这也是不可能的。在大西洋附近,每年约有80个大气扰动产生,但每年只有5个这样的扰动最后成为飓风。在形成飓风前,无法预测哪一个会发展成飓风,盲目干预只会付出毫无意义的代价。

数十年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曾利用飞机在飓风内部最高、最冷处投撒碘化银,试图减少飓风的威力。碘化银能够产生过冷水(保持在凝结点以下温度的液态水)来冷却内部云层,促使其释放潜在的热量,并使得外部降雨云增多,从而削弱了风眼墙(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也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的强度。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过冷水气。观测结果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飓风没有获得足够的过冷水气。

另一种策略是,在飓风到来之前将薄薄的一层鱼油覆盖在海洋表面,阻止海水与空气的“交流”,减少海水蒸发,从根本上减缓飓风的生成。但麻省理工学院飓风专家凯利·伊曼纽尔2004年进行的实验表明,强风会令鱼油层分散,使它无法发挥作用。他说,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利用气候系统的混乱特征去改变飓风行进的路线,令其远离人口众多的城市,这也是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研发公司的研究人员罗斯·霍夫曼所提出的主意。这一想法建立在“蝴蝶效应”理论之上:对诸如飓风等混乱的气候系统进行轻微的改变,最终产生足以改变其行进路线的巨大影响。

1.根据文意,下列与飓风形成的原因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

A.在飓风中,每平方米的大气压力不正常。

B.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会对飓风形成产生影响。

C.海水蒸发而形成的海水与空气的“交流”会给飓风生成带来作用。

D.大气扰动的产生孕育了飓风。

2.根据文意,下列属于飓风活动特征的一项是 ( )

A.飓风带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气候系统的混乱。

B.人们无法增加大气压力,所以导致飓风产生了特有的风眼和风眼墙。

C.每年只有5个大气扰动最后成为飓风,但人们无法预测哪一个会发展成飓风。

D.飓风的行进路线会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核武器奈何不了飓风的生成和发展,人类的力量永远不可能影响大自然。

B.“蝴蝶效应”理论仅适用于为科学家们研究飓风这种自然现象提供某种依据。

C.飓风的威力巨大,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对发达国家而言损失会更大。

D.面对飓风可能造成的灾难,人类完全有可能运用科学手段来保护自己。

[a76b96836ec1aaa5.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B.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C.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

【小题1】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否定的,如果否定,也不会有“为文造情”一说,也不会有结尾“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一说)

【小题1】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错误,应不仅是欧美作品)

【小题1】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不当,应是指中国人品低下的作家;注意A项,前文说“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所以说“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结尾说“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所以说“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小题1】C(原文中无此意,原__调的是“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不会传之于世,没有涉及是否署名)


解析: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凑和 陈规陋习 泥淖(nào) 休戚(qī)相关

B.脉搏 心有余忌 解(jiě)送 买椟(dú)还珠

C.伎俩 脍炙人口 信笺(jiān) 窗明儿(jī)净

D.脚裸 卓尔不群 媲(bǐ)美 力能扛(gāng)鼎

C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D.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D.《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变原文中的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

【小题2】(原文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小题3】(庄子主张一味地顺应自然,强调人的无为。)

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每点不超过6个字)

“草根文化”的特性:

①②③④

①社会性;(答“副文化、亚文化”亦可)。②平民性;③动态性(或可变性);④两面性(每点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1分)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

(2),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苏轼《赤壁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周敦颐《爱莲说》)

1.(1)偭规矩而改错(2)无为在歧路(3)足以极视听之娱(4)则天地曾不能一瞬(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