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分时度假”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

分时度假作为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阿尔卑斯地区。它需要有关机构先与当地酒店或度假村签订协议,将客房使用权每年按周划成52份,用锁定且优惠的价格按份销售给顾客。这样,顾客就拥有了在一定的期限内在这一住所部分时段的一周产权,同时还享有转让、馈赠、继承等系列权益。顾客通过交换系统与世界各地类似产权的拥有人进行交换,就可以前往世界各地住宿,从而实现了低成本旅游度假的目的。

答:分时度假

分时度假是一种人们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当地某酒店或度假村部分时段的产权,通过交换系统与各地类似产权的拥有人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前往各地旅游住宿的目的的休闲度假方式。5分。肯定的单句2分,三个限制句的要点——在当地购买产权、通过交换、在异地消费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 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此诗颔联是表现秋色之美的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赏析。

诗的尾联的用意是什么?“芭蕉雨”、“枕上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小题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动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1】末尾一联,用意在于点出题目中的“宿”字。(1分)诗人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想到了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兵之来

A.行李之往来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A

【小题6】B


解析: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共22分,)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的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

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

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小题1】三元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的农民工形象。(共2分。“农民工”1分,“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1分)

【小题2】手法:①心理描写。小说在刻画三元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三元对搅拌机的看法,三元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三元给对象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等都形象的表现了三元的性格特征。②侧面描写。如通过搅拌机的“听使唤”衬托三元的勤快,通过对柳树的描绘暗示三元的纯真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伙伴们喝得大醉、替三元买礼物、改动黑板下面的小字等表现三元的善良、与工友相处的融洽等。(共2分,任选一种手法分析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若答其他方法,分析合理也可)

【小题3】“幸福”既包含着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包含着工友们对三元返回到工地的期盼。

【小题4】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三元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始终围绕“搅拌机”来组织;“搅拌机”是三元在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工具,通过它可以真实地描绘三元的劳动生活;“搅拌机”的听使唤、卖力地干活儿恰是三元性格特征的写照。因此,“搅拌机”也就是三元这位农民工的象征。(共4分,“线索”作用1分,分析3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译文:

(2) 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

译文: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2)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


解析:

【小题1】丐:乞求

【小题2】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小题3】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小题4】“辞”、“可”、“谢”各1分,大意2分;“尝识君于太学”句式1分,“且”1分,“徒”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 ,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作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小流域治理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江苏省对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了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综合防治,使大部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要想脱贫先得治理环境 B: 江苏省治理环境有方 C: 江苏省对水土流失治理有方 D: 只要治住水土流失,才能解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 8分)

灯下草虫呜

纤 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一,分明是“盼啊一一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呜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呜,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忽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清秋书简》,文字略有改动)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A.第②段用春天的鸟声、夏天的蝉声和冬天的雪声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

B.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及叶圣陶的话,拓展了秋天虫鸣的意蕴。

C.第⑤段写乡下保姆秋夜唱歌闻虫声而泪花闪烁,是为了突出爱情的温馨美好。

D.作者引用刘墉的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宁静用心灵触动生活琴弦的有心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钟情秋天的虫声”?

请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第四段写了作者幼时在田野里守秋时的情景,让人印象深刻。试从描写角度、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小题1】C(3分)

【小题2】①秋天的虫声让作者自心充满温暖和愉悦。

  ②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诗情画意。

  ③秋天的虫声让作者着迷于秋之天籁。

  ④秋天的虫声使作者感受到生活的温馨。

  ⑤秋天的虫声使作者内心充满宁静。(5分答到一点给 l分,答对四点给5分)

【小题3】照应标题和开头,强化了在灯下一边阅读一边听秋虫鸣叫的美妙体验。(4分)

【小题4】①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角度全方位地传达出夜听虫鸣的美好感受。

  ②此处以整句为主,兼有散句,语言典雅,富有感染力。

  ③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夜虫鸣的动人情景。  (6分,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科学家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消除飓风或降低飓风强度的方法。

有人提出,用核武器摧毁热带气旋。专家认为,这种方法不会有什么效果。核爆炸物会产生冲击波或者__脉冲,这种冲击波从爆炸现场以快于声速的速度传播开来。在震动通过后,这种活动不会提高大气压力。正常的大气压力,相当于每平方米的表面上承受10吨的空气。在最强大的飓风中,只有9吨空气。如果要把5级飓风变成2级飓风的话,必须在风眼(强烈的热带气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气,将形成一个风眼)里为每平方米增加半吨空气,或者说在半径20公里的风眼里增加总共5亿吨空气,移动这么多的空气是难以想像的。

还有一种设想是,在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形成飓风前对其进行摧毁。但科学家认为这也是不可能的。在大西洋附近,每年约有80个大气扰动产生,但每年只有5个这样的扰动最后成为飓风。在形成飓风前,无法预测哪一个会发展成飓风,盲目干预只会付出毫无意义的代价。

数十年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曾利用飞机在飓风内部最高、最冷处投撒碘化银,试图减少飓风的威力。碘化银能够产生过冷水(保持在凝结点以下温度的液态水)来冷却内部云层,促使其释放潜在的热量,并使得外部降雨云增多,从而削弱了风眼墙(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也是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地方)的强度。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过冷水气。观测结果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飓风没有获得足够的过冷水气。

另一种策略是,在飓风到来之前将薄薄的一层鱼油覆盖在海洋表面,阻止海水与空气的“交流”,减少海水蒸发,从根本上减缓飓风的生成。但麻省理工学院飓风专家凯利·伊曼纽尔2004年进行的实验表明,强风会令鱼油层分散,使它无法发挥作用。他说,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利用气候系统的混乱特征去改变飓风行进的路线,令其远离人口众多的城市,这也是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研发公司的研究人员罗斯·霍夫曼所提出的主意。这一想法建立在“蝴蝶效应”理论之上:对诸如飓风等混乱的气候系统进行轻微的改变,最终产生足以改变其行进路线的巨大影响。

1.根据文意,下列与飓风形成的原因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

A.在飓风中,每平方米的大气压力不正常。

B.微弱的热带海浪和低气压会对飓风形成产生影响。

C.海水蒸发而形成的海水与空气的“交流”会给飓风生成带来作用。

D.大气扰动的产生孕育了飓风。

2.根据文意,下列属于飓风活动特征的一项是 ( )

A.飓风带来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气候系统的混乱。

B.人们无法增加大气压力,所以导致飓风产生了特有的风眼和风眼墙。

C.每年只有5个大气扰动最后成为飓风,但人们无法预测哪一个会发展成飓风。

D.飓风的行进路线会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核武器奈何不了飓风的生成和发展,人类的力量永远不可能影响大自然。

B.“蝴蝶效应”理论仅适用于为科学家们研究飓风这种自然现象提供某种依据。

C.飓风的威力巨大,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对发达国家而言损失会更大。

D.面对飓风可能造成的灾难,人类完全有可能运用科学手段来保护自己。

[a76b96836ec1aaa5.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

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B.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C.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

【小题1】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否定的,如果否定,也不会有“为文造情”一说,也不会有结尾“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一说)

【小题1】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错误,应不仅是欧美作品)

【小题1】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不当,应是指中国人品低下的作家;注意A项,前文说“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所以说“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结尾说“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所以说“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小题1】C(原文中无此意,原__调的是“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不会传之于世,没有涉及是否署名)


解析: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凑和 陈规陋习 泥淖(nào) 休戚(qī)相关

B.脉搏 心有余忌 解(jiě)送 买椟(dú)还珠

C.伎俩 脍炙人口 信笺(jiān) 窗明儿(jī)净

D.脚裸 卓尔不群 媲(bǐ)美 力能扛(gāng)鼎

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