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③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④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选自国学扶轮社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四。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衡文评书 衡:衡量,评价

B.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排:批驳

C.鼎革后,绝意仕进 鼎革:朝代更易

D.惟兀坐贯华堂中 兀:茫然无措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金圣叹“善衡文评书”的一组是( )

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⑤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⑥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金先生学问广博,评点诸书,别开生面,阐发作文奥秘,教己作文方法,谈论典籍和记载极其透彻,僧侣和俗人都觉得好。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弃了做官的念头,除了和亲人朋友交谈以外,把读书著作作为追求。并根据《论语》中的有关语句为自己取名。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书”,的确是开读书人不同的眼界。但是他的很多评论,只有其中的《西厢》《水浒》两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D.作者将解《古诗十九首》一事与金圣叹的死联系起来,并记录了他意外从容的谈论。还说,有许多人模仿金圣叹的风格评论著作,他后代仍受求学者的称赞。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译文:

②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6be1fb4fe4683e70.jpg]


解析:

【小题1】

[2d3226308b8f5bb9.jpg]

【小题2】

[2f3d72fb177ebef7.jpg]

【小题3】

[63b6e84bd28313af.jpg]

【小题4】略

[17e542784b263d9d.jpg]

[4c7104c6e11457b2.jpg]

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一组以“一个成熟的人”开头的排比句。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脆弱,只不过他善于把脆弱当作一缕青烟一吹而散;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演变成前进的动力。

                          (只不过他善于把失望的叹息演变成心中的希望。)


解析:

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每个人难道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的笑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不少于800字。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

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答:

【小题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青青,柳色嫩黄;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3分)

【小题1】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共9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柰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B.梁王恐,欲自往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D.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组是:

(1)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2)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3)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4)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5)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6)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1)(2)(3)B(2)(4)(5)C(2)(3)(6)D(1)(5)(6)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不听刘邦指挥,导致被灭族。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武帝讨伐陈豨时,他按兵不动,想借机谋反。

C.彭越与韩信被诛,正应了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的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文言语句翻译

(1)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3)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淮阴侯列传》)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字仲。常在钜郊野的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军命令萧公角率兵迎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谋划平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来充足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便对留候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安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事情发展就不可知了。”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计策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__,汉高帝亲自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__。”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已经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说自己没有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小心地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__。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按产生先后次序正确排列的一项是( )

A: A.地核、地幔、地壳、水 B: B.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C: C.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D: D.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1、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现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__临终前留下的“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60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1988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1、B(“西门豹祠的位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他只有结合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曹操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和“西高穴墓在西门豹祠以西”这两个事实,才能作为“认定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一个依据)

2、D(原文“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句中,皆有“等”字,说明并非只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鲁潜墓志”对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有记载。)

3、C(该项误在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从原文“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句末看,弄清“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这一条件,对于“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不充分,必须添加其他条件)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52478de4809f15c.jpg]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况于将相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弦弦掩抑声声思,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

(3)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

(4)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