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和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于是,河流就去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以忘记我老家一带流传的关于水鬼的故事,我一直相信那些湿漉漉的浑身发亮的水鬼掌握了河水的秘密。原因简单极了,那些溺死的不幸者最终与河水交换了灵魂,他们看见了河水的心灵,这就是水鬼们可以自由出入于水中不会再次被溺的原因,他们拿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之门。

水鬼如果是人类的使者,那他们一定背叛了人类,忠实于水了,他们不再上岸是为了保持河流的秘密。水鬼已经被水同化,如今他们一定潜伏在河流深处,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岸上的人们啊,你们去征服月球,去征服太空吧,但是请记住,水是不可征服的。

怎样理解“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

文章最后写了水鬼的故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结合全文,你认为“河流的秘密”是什么?请分3条概括。

作者说“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小题1】(4分)人们给河流过多指令任务(河岸上堆积了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人们随意践踏破坏河流(在河面上丢 弃废弃物);以致河流变得牢骚满腹自暴自弃,对人怀有敌意,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

【小题2】(4分)烘托河流的神秘莫测,并说明河流的秘密是难以彻底探究的;也暗示河流是有尊严的,是令人敬畏的,是不可征服的。

【小题3】(1)自由而不可束缚(2)有独立的坚定的信仰(3)有尊严不可轻侮,不可征服(4)神秘而难以彻底探究(写出其中3条就给分,每条2分)

【小题4】认同,人们自以为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对河流肆意破坏,殊不知河流必然会以同样的方式予以__,河流对人怀有敌意,它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4分)

阅读作品可能获得的启示:(4分)(只要谈透其中的一个方面就给满分)

(1)可以从人和自然的角度去谈,如:人应该尊重自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2)从河流的精神角度去谈,如:信仰和自尊是可贵的,要拥有自己的信仰,保持自己的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独立。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践行 绵里藏针 了以__ 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弈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 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 画虎不成反类狗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古诗文名篇名句填空,五道中任选四题。

(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短歌行》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扪参历井仰胁息, 。《蜀道难》

(4)遥襟甫畅, ,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

(5)子曰:“岁寒, 。”

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别有幽愁暗恨生      以手抚膺坐长叹

(4)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逝者如斯夫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③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④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选自国学扶轮社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四。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衡文评书 衡:衡量,评价

B.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排:批驳

C.鼎革后,绝意仕进 鼎革:朝代更易

D.惟兀坐贯华堂中 兀:茫然无措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金圣叹“善衡文评书”的一组是( )

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⑤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⑥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金先生学问广博,评点诸书,别开生面,阐发作文奥秘,教己作文方法,谈论典籍和记载极其透彻,僧侣和俗人都觉得好。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弃了做官的念头,除了和亲人朋友交谈以外,把读书著作作为追求。并根据《论语》中的有关语句为自己取名。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书”,的确是开读书人不同的眼界。但是他的很多评论,只有其中的《西厢》《水浒》两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D.作者将解《古诗十九首》一事与金圣叹的死联系起来,并记录了他意外从容的谈论。还说,有许多人模仿金圣叹的风格评论著作,他后代仍受求学者的称赞。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译文:

②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6be1fb4fe4683e70.jpg]


解析:

【小题1】

[2d3226308b8f5bb9.jpg]

【小题2】

[2f3d72fb177ebef7.jpg]

【小题3】

[63b6e84bd28313af.jpg]

【小题4】略

[17e542784b263d9d.jpg]

[4c7104c6e11457b2.jpg]

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一组以“一个成熟的人”开头的排比句。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脆弱,只不过他善于把脆弱当作一缕青烟一吹而散;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演变成前进的动力。

                          (只不过他善于把失望的叹息演变成心中的希望。)


解析:

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每个人难道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的笑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不少于800字。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

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答:

【小题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青青,柳色嫩黄;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3分)

【小题1】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共9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柰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B.梁王恐,欲自往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D.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组是:

(1)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2)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3)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4)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5)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6)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1)(2)(3)B(2)(4)(5)C(2)(3)(6)D(1)(5)(6)

下列对原文的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不听刘邦指挥,导致被灭族。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武帝讨伐陈豨时,他按兵不动,想借机谋反。

C.彭越与韩信被诛,正应了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的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文言语句翻译

(1)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3)有司治反形己具,请论如法。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淮阴侯列传》)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字仲。常在钜郊野的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军命令萧公角率兵迎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谋划平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来充足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便对留候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安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事情发展就不可知了。”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计策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__,汉高帝亲自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__。”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已经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说自己没有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小心地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__。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按产生先后次序正确排列的一项是( )

A: A.地核、地幔、地壳、水 B: B.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C: C.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D: D.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