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
▲ ▲ ▲
⑵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 ▲ ▲
⑶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 ▲ ▲
(1)士人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一个接一个捐助,赈济之粮因此不再匮乏。(感、相率、省略各1分)⑵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数、目、示,语意通顺各1分)⑶怎么能(象这样)使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前扼腕叹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屈、省略倒装、语意语气各1分)
无
请将所提供的短语填入字母标注的空白处。要求前后内容协调一致。(只写短语序号)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物成员企业。中建五局制订的管理方针是:规则至上, A. ;追求无限, B. ;地球无双, C. ;生命无价 D. 。
①圆健康人生 ②做守法企业 ③创精品工程 ④建绿色家园
A B C D
A:② B:③ C:④ D:①
略
作为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60字左右,6分)
方向
激励 努力 绩效 公平评价 满足
技能
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分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表达清楚得6分,每表达清楚一层意思得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夜昙花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关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迫不及待地绽开。__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犹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犹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犹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作者写“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答: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小题1】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昙花有像恩师一样的寡言性格,“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分)作者“惊喜”是因为:昙花已垂首含苞。(或:对花树没有期待,却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2 分)
【小题2】“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之状,“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奋发”、“无常”解释各2分,对比1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1分)
【小题3】(1)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2)幽雅绝俗(或清雅幽香)(答极其美丽,极其刚烈只给1分)③绽放极为狂放。(共6分,每条2分)
【小题4】含义:①昙花在夜晚(子夜)开放。(2分)②借昙花寄托对恩师怀念和赞美之情。(2分)作用:以昙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2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1)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2)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3)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4)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5)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6)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7)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8)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庄户人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9)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10)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11)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12)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13) “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
【小题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2分)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1分)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1分)
【小题3】本段语言优美,富有意蕴。(1分)采用了联想或想象表现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同时发出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2分)
【小题4】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2分)
【小题1】意思对即可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某媒体在网上就大学生实习问题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①您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
工作经验 | 实习鉴定 | 正式工作机会 | 其它 |
69% | 7% | 21% | 3% |
②您最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专业技能 | 人际交往能力 | 实践能力 | 其它 |
21% | 26% | 51% | 2% |
请整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给高校就大学生培养提出合理建议。
结论:
建议:
结论:实习成为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最主要渠道的,大学生开始自觉地提高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2分)
建议: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分)(答案不要求统一,言之有理就可)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①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②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觉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③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④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⑤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⑥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着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⑦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请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请赏析第⑥段语言上的特色,要求不少于两个方面。
【小题1】⑴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听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⑵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喜欢听雨尤其是狂风骤雨,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⑶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每点2分)
【小题2】内容上,(1)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2)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答对一点即可)(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3】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或“因为听雨需要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去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也可)。(主观、客观各2分)
【小题4】(1)引用,有三处。作用:增添文章情趣,丰富文章内涵。(2)排比。例句:①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②消去你……唤醒你……找回你……带给你……作用:使句子内涵丰富,节奏和谐,语意贯通。(3)比喻。例句:①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此句也可看作拟人)②风声像大幕揭开的前奏。③雨声仿佛是大自然的赞美诗。④雷声是高亢激越的黄种大吕。作用:表意生动形象,给人以联想。(结合例句分析修辞的作用,能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①
远别秦城②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①作者曾因事罢官,流放远地。②秦城指长安。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拟人(1分)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陈书》目录序
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 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 章: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 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 浅:时间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 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搜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
译文:
(2)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
译文:
(3)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
(2)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这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
(3)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
【小题1】A次;编次。B章:通“彰”,清楚明白。C端:原因。
【小题2】C定语后置/表原因。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因为。D难道。
【小题3】“历三世”不是经过三代人,而是历经三个朝代。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陈书》有六本纪,三十列传,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写的。
起初姚思廉的父亲姚察是梁、陈两朝的史官,记录这两个朝代的事件,没有完成陈朝就灭亡了。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这本书,又没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临死之时嘱咐姚思廉继承他的事业。唐朝兴起,武德五年时,唐高祖认为从魏以来,二百多年,统治者屡次更替,史事散佚,于是下诏撰写编次(前朝史书)。姚思廉于是受诏编写《陈书》。很长时间还没有写完。于是(皇帝)在贞观三年下诏,在秘书内省编写(《陈书》)。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时,才把《陈书》献上。
看姚察等人编写这本书,历经三个朝代,父子传承,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写成,编撰的困难到了这个地步。然而等到《陈书》写成以后,和宋、魏、梁、齐等朝的史书,世上流传的也很少,所以求学之人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陈书》也因为少有传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脱漏错误。嘉祐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诏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发行。而我们这些臣子说:“梁、陈等史书很少,只靠馆阁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准编定。希望(皇上)下诏给京师和州县收藏书籍的人,让他们把手中的史书全都献上。”先皇帝于是下诏办这件事。到嘉祐七年冬天,才渐渐搜集起来,我们用这些版本相互比对校正。到了嘉祐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才校正完毕,可以传布给求学之人。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也不敢增减,特别各自在篇末书写注释。《陈书》以前没有书目,列传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错误,于是另外做了一篇目录,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
自陈朝建立以来,所有事情都因循苟且,没有先王礼义风化的美德、使社会安定的法则,可以明白显示给后世之人的。但是掌权者崇尚谋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达,恭顺勤俭,受护百姓,这是陈朝一开始兴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这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兴亡的开端,没有不是从自己招致的。说到那些因循旧制,自己创造的法度,(陈)把它作为号令刑罚和管理官员、地方的政策,虽然这些制度短时间内就废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时间内施行过,都是求学者不能不考证的东西。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更何况在乱世之中,仓皇之时,安于贫困,喜好节义,取舍选择不被忧患祸事和权势名利打动的士人,在当时也没有消失。像这样的人,可说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见却不能见到,《风雨》诗就是为这样的人写的,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在众人之间,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陈朝的历史,难道可以废弃吗?
这本书的写成已经很艰难,写成后又长久地不能流传开来。到宋朝兴起已经百年,(《陈书》中)古时的文章遗缺的历史,没有不全部讲诵学习的,它这才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被求学之人学习,《陈书》流传的困难又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