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__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bān ruò 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

2.孔子、庄子、shì jiā móu ní 、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 “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 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A D


解析:

1.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2.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3.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4.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 鸪 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1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有关问题(8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4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感情?

(2)(4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答: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2)答:第五六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简要评析结尾两句的深刻含义。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解析:

头两句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书相传均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两书的明显区别是:《国语》以国别为序,以记言取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以记事见长。

B.《战国策》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__斗争策略。

C.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__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它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语言采用白话,打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形式上比较自由。

D.徐志摩(1896—1931)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有名作《再别康桥》等。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B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在近十余年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以及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煞了,甚至调和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和它从属于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而这又和对外开放的大气候相一致。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既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艺术精神空间的建构。我们不否定十余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可以说进展缓慢,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然而,对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

国门甫启,西风正劲,中国艺术陡然发现,世界竟如此斑斓,我们离世界竟如此遥远。新鲜感不久即兑换成了失落感。失落而思奋起,或走向沉思,或走向烦躁。遗憾的是,沉思者难得一见,烦躁者比比皆是。烦躁的艺术家、批评家一同扑向门外刚刚展露的那个世界,你摘一捧,我拾一堆,东南西北,满载而归,刚刚放下,又扑回去。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摘拾时还有些清醒,摘拾完便有些眼花缭乱,心绪不宁,手足无措了。个中有少数明智者,蓦然回首,顿时醒悟,开始拾掇,但又觉得头绪繁杂,理不胜理了。中国艺术要发展,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的清理、检讨。否则中国美术史上的这一特殊之页将是没有句读的一页。

第二段最后一句中的“这种状况”指的是什么?请选出概括最全面的一项( )

A.有意无意地隐盖、消弥、甚至颠倒西方艺术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

B.对西方艺术流派间的关系及西方艺术的特点的错误行为或错误认识。

C.有意无意地忽略、抹煞、甚至调和西方艺术流派的虚实和优劣。

D.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

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比喻否定了过去的审美观后,亟待填补审美空间与思想空间的中国人。

B.“西风正劲”指的是西方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及艺术思潮蜂拥而至。

C.“眼花缭乱” 指的是摘拾回来的西方艺术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

D.“没有句读的一页”比喻国内美术事业发展中的这个阶段的杂乱无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

B.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发展,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进行清理、检讨。

C.作者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既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

D.作者批判了当前对西方艺术思潮囫囵吞枣的做法,强调艺术的借鉴要去粗取精、洋为中用。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解析:

【小题】A.C.不全面。

【小题】“眼花缭乱” 这里指的是中国艺术家被摘拾回来的众多西方艺术观念、主义、流派搞得无所适从。

【小题】“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B


解析: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符合语境。A项,“曲尽其妙”意思是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曲:委婉。尽:全部。误解为到事情结束时显示妙处,望文生义。C项,“大而化之”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化:改变,转变。误解把大事化小,望文生义。D项,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语境不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的财富”?(5分)

你认为张曼菱“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得到哪些收获?(5分)

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6分)

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6分)

【小题1】(1)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育人精神。④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5分,第一点可以只答“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小题2】①明白了与故土的亲近即回归的重要。②个人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③增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自信心。④感受到回报才是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也是最后的出路。(每点1分,照抄原文最多给2分,答对四点得5分)

【小题3】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2分)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2分),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2分)。

【小题4】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1分)。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2分)。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2分)。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1分,总分总结构完整)(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答案不作具体要求,但必须做到有观点(1分)、有概括性材料(1分)、有分析(2分)、思路清晰(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8—20题。

古 村 的 雨

费 振 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选自2001年第9期《散文》,略有改动)

18.从全文看,(1)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2分)

(2)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分)

19.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6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0.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①它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2分)

②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2分)

19.相同点:古木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或: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同点: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便空虚而冷寂,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郭洞村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桃花源”没有。

20.(“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微风中,古村的本色令作者感动)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对古村原来风貌的喜爱。(4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4分)

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5分)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6分)

【小题1】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小题2】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小题3】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__、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小题4】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