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胸有仁德,胸有国家,要注重仁义。
(2)从上面选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⑴(3分)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⑵.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目光长远胸怀远大,要重义轻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必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的。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10.AD(A.应是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D.应是张飞先战吕布,后关羽加入吕布没有惨败。)
阅读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无
画 虎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画 虎 朱湘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出息了。
(2)谁想得到这两句话是南征交趾的马援说的。听他说这话的侄儿,如若明白道理,一定会反问:“伯伯,你老人家当初征交趾的时候,可曾这样想过,征交趾如若不成功,那就要送命,不如作一篇《南下赋》罢。因为《南征赋》作不成,终究留得有一条性命。”
(3)这两句话为后人奉作至宝。单就文学方面来讲,一班胆小如鼠的老前辈便是这样警劝后生:学老杜罢,千万不要学李太白。因为老杜学不成,你至少还有个架子;学不成李的时候,你简直一无所有了。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所有的只是一些杜的架子或一些李的架子。试问这些行尸走肉的架子,这些骷髅,它们有什么用?光天化日之下,(a)让这些怪物来显形,(b)一无所有反而好些。因为人真知道了无。才能创造有;拥着伪有的时候,决无创作真有之望。
(4)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吗?不然,不然。成功了便是虎同鹄,不成功时便都是怪物。
(5)成功又分两种:一种是画匠的成功,一种是画家的成功。画匠只能模拟虎与鹄的形色,求到一个像罢了。画家他深知创形的秘密,发现这形后面有一个什么神,发号施令,在陆地则赋形为劲悍的肢体、巨丽的皮革,在天空则赋形为剽疾的翮翼、润泽的羽毛;他然后以形与色为血肉毛骨,纳入那神,抟成他自己的虎鹄。
(6)拿物质文明来说,研究人类科学的人如若只能亦步亦趋,最多也不过贩进一些西洋的政治学、经济学,既不合时宜,又常多短缺。实用物质科学的人如若只知萧规曹随,最多也不过摹成一些欧式的工厂商店,重演出惨剧,肥寡不肥众。日本便是这样:它古代模拟到一点中国的文化,有了它的文字、美术;近代模拟到一点西方的文化,有了它的社会实业:它只是国家中的画匠。我们这有几千年特质文化的国家不该如此。我们应该贯进物质文化的内心,搜出各根底原理,观察它们是怎样配合的,怎样变化的,再追求这些原理之中有哪些应当铲除,此外还有些什么原理应当加入,然后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以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
(7)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支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了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略有删节)
[注]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
1.“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比喻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开首引用“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这两句话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提出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观点。
B.交代写作背景,说明与《南征赋》的关系。
C.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
D.引出本文话题,确定议论的线索。
3.“这学的风气一盛,李杜便从此不再出现于中国诗坛之上了。”对这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4.填入第3自在段(a)(b)处恰当的虚词是(a)_________ (b)_________。
5.第5自然段中“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有什么区别?
答:画匠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
画家的成功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6自然段画线部分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待外国文化应有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2.D
3.B
4.与其……不如……
5. 画匠的成功在于只求形似;画家的成功在于形神兼备。
6.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找出这个比喻句的喻义。“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的本义是文中的话——“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比喻义可从文中推断。
2.通过题目提供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寻找答案。文章开头引用的俗语,只是引出本文的话题,确定议论的范围、角度、线索,D正确。而没有揭示文章中心、观点,也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表面看来是可以的,但这引文仅仅是“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吗?这又显得单纯些,与主题关系若有若无,仅仅是“添点文采”,由此推断引文作用不大,由此看来,这种说法不恰当。
3.该句中的关键词是“学”字,这里的“学”即“模仿”,是亦步亦趋,这样去学杜甫、李白,按文中的说法,就只学了个“架子”,还怎么谈得上创造?A项与C项都谈了李杜的诗是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求的,李杜本身的诗不在这之列。D项说“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也不正确。
4.这个复句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几个分句都说出来,要求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根据该句的上下文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5.解答此题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的角度来看“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的含义。这可以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
6.解答此题可根据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有“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等,再将这些关键词语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__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bān ruò 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
2.孔子、庄子、shì jiā móu ní 、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 “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 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A D
1.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2.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3.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4.A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D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 鸪 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1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有关问题(8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4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感情?
(2)(4分)“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愈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答: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孤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
(2)答:第五六两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指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的才识。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简要评析结尾两句的深刻含义。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头两句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书相传均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两书的明显区别是:《国语》以国别为序,以记言取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以记事见长。
B.《战国策》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__斗争策略。
C.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__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它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语言采用白话,打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形式上比较自由。
D.徐志摩(1896—1931)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有名作《再别康桥》等。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B
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在近十余年里,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以及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煞了,甚至调和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和它从属于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而这又和对外开放的大气候相一致。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既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艺术精神空间的建构。我们不否定十余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可以说进展缓慢,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然而,对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
国门甫启,西风正劲,中国艺术陡然发现,世界竟如此斑斓,我们离世界竟如此遥远。新鲜感不久即兑换成了失落感。失落而思奋起,或走向沉思,或走向烦躁。遗憾的是,沉思者难得一见,烦躁者比比皆是。烦躁的艺术家、批评家一同扑向门外刚刚展露的那个世界,你摘一捧,我拾一堆,东南西北,满载而归,刚刚放下,又扑回去。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摘拾时还有些清醒,摘拾完便有些眼花缭乱,心绪不宁,手足无措了。个中有少数明智者,蓦然回首,顿时醒悟,开始拾掇,但又觉得头绪繁杂,理不胜理了。中国艺术要发展,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的清理、检讨。否则中国美术史上的这一特殊之页将是没有句读的一页。
第二段最后一句中的“这种状况”指的是什么?请选出概括最全面的一项( )
A.有意无意地隐盖、消弥、甚至颠倒西方艺术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
B.对西方艺术流派间的关系及西方艺术的特点的错误行为或错误认识。
C.有意无意地忽略、抹煞、甚至调和西方艺术流派的虚实和优劣。
D.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
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比喻否定了过去的审美观后,亟待填补审美空间与思想空间的中国人。
B.“西风正劲”指的是西方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及艺术思潮蜂拥而至。
C.“眼花缭乱” 指的是摘拾回来的西方艺术观念众多、主义众多、流派众多。
D.“没有句读的一页”比喻国内美术事业发展中的这个阶段的杂乱无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
B.作者认为中国艺术要发展,必须抓紧对“进关”的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进行清理、检讨。
C.作者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既丰富了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同时也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
D.作者批判了当前对西方艺术思潮囫囵吞枣的做法,强调艺术的借鉴要去粗取精、洋为中用。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A.C.不全面。
【小题】“眼花缭乱” 这里指的是中国艺术家被摘拾回来的众多西方艺术观念、主义、流派搞得无所适从。
【小题】“导致了中国艺术家艺术理念的混乱、艺术精神的贫乏”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B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符合语境。A项,“曲尽其妙”意思是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曲:委婉。尽:全部。误解为到事情结束时显示妙处,望文生义。C项,“大而化之”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化:改变,转变。误解把大事化小,望文生义。D项,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语境不符。)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