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

推开门,我们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推开门,我们也会遭

受到沙尘的袭击。

推开门,我们拥有了沟通的快乐;推开门,我们也会丢失内心的宁静。

推开门,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闭上门.我们能独享心灵的自由。

对于“门”是推开还是闭上,人们观点不一。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自主

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小题1】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要( )

A.依赖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B.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C.坚持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D.搞好计划生育,控制劳动力总量的增长

4.党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体现了( )

①党履行经济职能 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为民思想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小题1】选项A市场的调节具有盲目性,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很难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选项C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只是解决问题的某一方面,劳动者自身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从业能力;选项D计划生育虽然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劳动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根本解决就业问题不起本质作用;只有选项B能更广泛的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条件,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合理配置。

【小题2】本题考察的是党的职能,②③④都属于党的职能的具体体现,①不属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②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③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④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⑤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⑥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8.对“共同体精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B. 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

C. 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可以构成社会基础。

D.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城市实现长治久安的因素是( )

A.国家应具有维持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B.最大限度地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C.立法接纳入城者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

D. 准入制度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

10.文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

8.A

9.D

10.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解析:

8.是说博弈者们为了利益而合作,不是共同精神

9.说的是准入制度的弊端.

10.本题难度较小,直接从最后一段末尾提取。

(2009年4月广东高考预测1题)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

A:互为表里 B:互为因果 C:互相矛盾 D:相互统一

(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1题)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想象中,梅花应该寂寂地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娑过往的白云。 B:有一种鸟声,平时总听得到,细长而无尾音,却自有一种直抒胸臆的简捷的悲怆,像一个不善言辞者的低喟。 C:满山坡都是繁茂的乍酱草,它常常是以一种倾消的姿态推出那些小小的紫晶酒盅,但从来不粗制滥造。 D:在回来的车上安份地凭窗俯看极深极深的山涧,心里盘算着要到何方借一只长瓢,舀起一瓢清清冽冽的泉水。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B: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C: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D:为庆祝戛纳电影节60华诞,电影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曾经摘取过戛纳金棕榈奖的3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3分钟的纪念短片。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_·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它确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A:平等、团结、互助 B:平等、团结、发展 C:自愿、平等、团结 D:自治、独立、繁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选举__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__ D:任命__来为__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