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悉:全部。 B.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壁:军营。

C.王翦言不用 用:被采纳。D.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于是引兵而西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

C.翦因举兵追之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__,并杀死秦七个都尉。

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

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2)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3)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

⑵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⑶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解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除(bǐng) 椎心泣血(zhuī) 抛头露面(lù)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B:桎梏(gù) 振翮高飞(hé) 嘁嘁喳喳(zhā)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sì) C:拜谒(jié) 怙恶不悛(hù) 金蝉脱壳 (qiào)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àng) D:巷道(hàng) 戎马倥偬(zǒng) 碑刻拓本(tà) 解铃还须系铃人(xì)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1】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小题2】“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


解析: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解析: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小题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小题5】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翻译】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__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解析: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B: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C: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着辉煌飞去。 D:“纪律要严明,”陈厂长说:“纪律不严明,不能打胜仗。”

It _______ he died ________ people gave him credit for his work.

A. was until; when B. was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when D. wasn’t until; that

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实中屡遭挫折的约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来到了天堂。一位天使给了他一个水瓶,让他收集花草上的露珠。约翰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很辛勤地劳作。但一个月后,水瓶还没装满。约翰非常失望,他找到了天使,说:“难道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说完,生气地将瓶中的水倒了出去。

天使微笑着,手往下面一指,说:“你看一看下边吧!”

瓶中水已化作了漫天甘霖,正纷纷扬扬地洒向人间。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

思路点拨

1.生命的容量并不是确定的,其大小全在于你对生命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理解生命。

2.约翰的经历会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当然,每个人由于经历、体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对生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有些人为名,有些人为利……但只要我们抛开一己的私利,走出个人的小圈圈,世界就会广阔,人生就会充盈而丰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

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

③小数:小法术。

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

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

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

B.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爱:吝惜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谢:道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杀我而有利于人 请诸帅,而释之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 救旱之术多矣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2)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3分)

【小题5】(1)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从这些方法中找一个呢?(两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 “盍……乎”反问句式1分)

(2)过了不久天就下雨了,雨下满了一个月却还不停,洪涝损害了农作物,最终(导致)没有收成。(一个分句句意不通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模拟辩论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比赛项目,这是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被称为剑拔弩张的竞赛。 B:在市体育馆举办的“2009中国李白诗歌节”开幕式,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验,每当节目结束时,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C:面对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期待在中国3G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D:82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告诉记者,“南海一号”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是相当高的,但还不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