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格1分,共10分)

(1)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腾讯网投放了一则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休闲服装的宣传广告:“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这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强烈批评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大呼冤枉,认为广告词是有积极内涵的。请分别用一句话为双方辩护。

(1)森马集团: (2)网 民:

(5分)(1)森马集团: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2)网民:缺少公益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答出一方给3分,答出双方给5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三国、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盗连起。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虞允文当国 当:主持,管理

B.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C.议者以聚敛闻 闻:使知道

D.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直:直接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 )

①经度费巨方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③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④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辛弃疾在修建军队营房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辛弃疾最终顶住压力,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

B.辛弃疾督办江西赈灾工作时,抑制奸商囤积粮食,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最终稳定了物价,使百姓熬过了饥荒。他还慷慨地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帮助信州度过难关。

C.文章的结尾,运用了传奇手法。堂上急促的声音好像是辛弃疾在鸣发心中的不平,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的同情。

D.辛弃疾早年就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于是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最终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 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得分点:“责”“期”“坐”“制”各1分,句意1分)

(2) 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得分点:“榜”“衢”“闭”“配” 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直:价钱。

【小题2】②是说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停止工作。④是说辛弃疾治军的结果。⑥是说辛弃疾词作的风格。

【小题3】“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施展的机会”有误,从文中辛弃疾做官时所做的事情可以看出。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象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dào jiāo ,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①·你的微笑》)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师。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时颇有才气,应沪学会征文,

名字屡列第一。他英俊潇洒,颇有风度,是当时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 李叔同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奔赴日本留学,他全面钻研西洋艺术,绘画、音乐、

文学、戏剧都研究;介绍西洋文明,亲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目的是

学成以后报效祖国。

C. 李叔同先生回国后,身份变了,装束也变了;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

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这一变,表明他与西方思

想的彻底决裂,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 显示了坚定的爱国意志。

D.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认真”:认真做人,认真学道,认真学佛。即使在出家为

僧之后,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认真,如“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

如何处置?”

E.作者对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选材得心应手,全文思路贯通。通过几次外貌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但是,结尾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

表明作者对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无比痛心。

文中说:“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几个阶段论述的?

李叔同早年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却出家为僧。对李先生出家的选择,请发表你的看法。

【小题1】

[e4fd3b4c5cdb5039.jpg]

【小题2】

[5e7baeed8366bb0a.jpg] [900df455c4eb0b0c.jpg]

【小题3】

[3cedbec7db24e09b.jpg] [a7e973f3d2764015.jpg]

【小题4】

[f2a3ad2b2842098c.jpg]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__。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

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假设,那就是:求利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天性,也是其投身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一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并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但这种假设并不完整。在一些情形下,即使市场的游戏规则健全公正,所提供的游戏场所亦充分合适,且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具备积极的游戏动机和有效目标,也仍然不能确保游戏的公正有效。原因在于,每一个游戏者都是具有复杂心理情感和意愿的个人,他或她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他或她能否对其他游戏者的公正心态和行为抱有同样的确信呢?可见,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有道德的。比如说,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就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一些经济学家未必承认道德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可他们却不能不承认,虽然人们还不能精确地证实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增加什么,但至少已经可以证明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活动减少什么,比如说,普遍的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或“额外交易成本”。道德的这种“减少”效应,实际也就是一种经济的“增长”效益。

道德作为人类行为和关系的一种持久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规范系统,不仅可以促进和完善社会的公平分配,而且也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标准之一,因而也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学自我确立的“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的社会普遍化落实的重要条件。

下列不是市场经济能公正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A.经济行为主体要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有效目标。

B.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公正,经济场所充分合适。

C.通过宣传与辅导,使人们不会拥有太复杂的心理情感和意愿。

D.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

下列关于“道德资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已成为和资金同等重要的资源,故被称为道德资源。

B.福山通过研究,证明“社会美德”在现代化经济生活中产生了积极作用。

C.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D.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是道德资源“减少”经济效益的体现。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之求利天性是经济学不必担心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的前提假设。

B.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如果只是经济而没有道德方面内容是不行的。

C.道德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经济资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道德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学确立“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1】C   [解析] C项中所提到的是人的天性,天性无法通过宣传或辅导等手段来改变。

【小题1】B   [解析]A.“已成为和资金同等重要的资源”无中生有;B.原文虽只说福山的研究证明了“社会美德”“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但从文意看,其作用应是积极的;C.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未必承认道德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无所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这是经济效益“增长”的体现。

【小题1】D   [解析]A.从原文开头可以得出;B.由第一段“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有道德的”可知;C.纵观全文,第一段说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需”,第二段是说已被证明是一种“资本”,第三段说它是经济学实现目标的条件,作者把“道德”和“经济”并列对举,也就是说明它是“经济资源”所不能替代的;D.末段说道德是“崇高目标”“落实”的条件,而不是在“确立崇高目标”中起作用。


解析:

在298K、1.01×105Pa下,将32gSO2通入1mol·L1NaOH溶液750mL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akJ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上,1molSO2通入2mol·L1NaOH溶液1L中充分反应放出bkJ的热量。则S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SO3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是

A:SO2(g)+NaOH(aq)=NaHSO3(aq) △H=-(2a-b)kJ·mol1 B:SO2(g)+NaOH(aq)=NaHSO3(aq) △H=-(4b-a)kJ·mol1 C:SO2(g)+NaOH(aq )=NaHSO3 (aq) △H=-(a-4b)kJ·mol1 D:SO2(g)+NaOH(aq)=NaHSO3(aq) △H=-(4a-b)kJ·mol1

某学校民乐社的网页拟增设“精美音画”栏目,请你仿照“古典名曲”栏目的宗旨介绍,为“精美音画”栏目写一段体现栏目宗旨的句子。要求体现栏且特点,句式一致,字数相同。

古典名曲:聆听古典名曲,领略名曲风采,弘扬中华文化。

精美音画:

[847234ca940cead4.jpg][b7799c9c91c766d7.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 食 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①,楼阁朦胧细雨中。

注:①《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qiáo)。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1)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一环境的?

(2)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1)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2分)主要用烘托的手法。首句给诗篇笼罩一层凄迷的气氛;次句更为诗篇涂抹一层秾艳的色彩;结句把诗人的蜜意温情推向夜雨朦胧的楼阁之中,情意隐约,余味无穷。全诗以第三句为中心,靠上、下句烘托,成为一首在艺术上臻于完美的作品。(3分)(2)通篇写景物,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留连怅惘之情,隐藏着温馨缠绵之事。(2分)第三句是一个点破诗题、透露全诗消息的关键句。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而诗人为什么对空悬在那里的秋千索有特殊的感情并选定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呢?看来,诗人曾为“纤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间打秋千的场面和打秋千的人。 (4分)


解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各界人士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抬着花篮,每个人胸前都佩带着小白花,缓缓地走到王选院士的遗像前,鞠躬 ,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②他的男高音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 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③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 基本规律。 ④课文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适当创新也没错,但是,如何改,改什么,却需要慎之又慎。一味迎合学生趣味, 从事,甚至搞“另类”课改,却未必符合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A:志哀 推托 及其 轻率  B:致哀 推脱 以及 草率 C:志哀 推脱 以及 草率   D:致哀 推托 及其 轻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