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通过志原者示范来引导市民排队,实在是个不错的活动形式,可以避免减少等候过 程中出现的拥挤。 B:目前北京的房价与消费者预期差距较大,八成消费者认为,每平方米6000元以下较 为合理。 C:随着交通事故数量的激增,有关专家呼吁,对非法赛车、违章开车、无照驾驶的现 象一定要严加管理。 D:考古学家清理墓穴时,搜集了大量的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斧等是用石英砂 岩打制而成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高
A: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联袂表演的小品《不差钱》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黄金周期间来连云港旅游的客人们赞叹道:“连云港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是人间的又一天堂。” D:土地是财富之母,从法律的角度抑制一些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已迫在眉睫,执法部门必须从长计议。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调查,家长受广告的误导严重,不懂孩子的身体状况,不知道该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只是盲目地补钙、补铁、补锌、补维生素等。 B:王老师走进高三(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C:同时,在产品的包装上、商标上、说明书的文字、图片上讲究精美,也是必要的。 D:上级领导对我们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学习三个代表,提高觉悟;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关心员工的思想和生活,确保内部的安定团结。
下列各句括号中的逗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访办的同志说,一天之内,他们就把收到的来信郑重地转给了各有关部门(,)这种务实作风值得赞扬。 B:这样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实际情况如何(,)最后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首先需要调查研究。 C:北京的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和天坛(,)苏州的古典园林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D:“高架路和轻轨线就要通车了,”总指挥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同志们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4.B
5.B
6.C
7.(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
怎么能让他丢官呢?(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
(译出大意给3分;“高蹈”“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
高颎为此很担忧。(译出大意给2分;“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
给1分。)
4.辞:推辞。
5.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
请求辞职。
6.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7.(1)“高蹈”“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向,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
[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②倘:倘或。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B.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
C.方山完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D.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无辞以白其大人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环堵萧然 ②予亦悄然而悲
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
(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故人”1分,“何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顺畅1分)
(2)方山子独自纵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怒马”1分,“发”1分,句意顺畅1分)
(3)假如他能在官场谋事,到现在已经显达出名了。(“使”1分,“于其间”1分,句意顺畅1分)
【小题1】“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小题2】A:连词,①表并列,②表转折。B:①介词,凭借②连词,来,C:①副词,才、就;②代词,你的。D:形容词词屋,……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 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B.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C.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D.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16、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17、联系全文,简析“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并概况本文主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7、下列关于杨守敬的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D.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18、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C.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D.杨守敬对《水经注》中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9、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17、D
18、B
19、(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0、(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17、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8.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19.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0.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寻隐者不遇 贾岛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松下问童子,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言师采药去。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只在此山中,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云深不知处。
(1)这两首都是写寻访隐者未遇的诗。它们在表现手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两首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皎诗借景抒情,借渲染环境和“西邻”的回答烘托隐者的情怀。一二两句写环境的偏僻幽静;三四句的是节候至而花未开。其原因一为新栽,二则说明此地清幽绝尘。这样以清幽衬托出隐者不以尘事为念的襟怀和风度。再从“西邻”口中的“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答语,进一步从侧面勾画了陆羽流连山水的疏放不俗。贾诗省去了景物的描写,只见诗人和童子的对答,且答中寓问。全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人何时访,何地访,访问者谁,所寻之人是否归来,何时归来。时间空间都难以确定,给人无穷的想象余地。(4分)
(2)皎诗通过对朋友隐居的清幽绝尘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襟怀和风度的赞赏。贾诗通过三番问答表现了诗人寻访隐者的情真意切和寻访未遇的怅然若失之情。(4分)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王安弟,后被罢官归田。②小怜:泛指歌女
(1)上片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近代学者谭献在《谭评词辩》中称这首词“结笔品格自高”,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末二句的理解。(4分)
(1)描绘的画面是:一夜风雨之后,园里的花朵凋落,残红败蕊,满地落英,一片狼藉,如同被污损的宫锦。(得2分) 借“满地残红”“宫锦污”表达了作者叹惜春景归去的惆怅之情。(得2分)
(2)这两句借助比拟的手法(答“托物言志”亦可),描写暮春时节杨花自由自在随春风飞扬,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表达了作者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权贵的品质。(答对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得当得3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