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家对专利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态。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和被这些原则认可的技术发明,同样也尊重法律给予他人争辩乃至否定这种保护的权利。所以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
缺乏竞争意识的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只是获得专利,这种“唯专利论”让企业围着知识产权转。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虽然花很大代价保护专利,但在利益驱动下,竞争对手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来破解对专利的保护。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在目前已经注册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的较少,而属于实用新型的和外观设型的计较多,这种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无须责难。特别是不要轻易把某些专利判定为垃圾专利,因为专利不一定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全世界的专利总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些仅仅是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方,或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
企业的专利战略如果从市场竞争出发,就会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申请专利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对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不申请专利而将这种技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可能更加有利。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放弃一部分专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IBM公司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下列不属于“唯专利论”表现的一项是
A.把专利数量和规模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目标,着力培养专利注册人才。
B.认为有了专利即可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资产,别人无权争辩或否定。
C.积极申请专利,而对有些专利并不急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D.将所有的技术发明都及时地申报专利,并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加以保护。
下列对本文所主张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符合知识产权原则的技术发明注册为专利,并采取一系列策略维护自己的专利权。
B.对专利制度难以保护的、易被模仿又难以胜诉的技术发明,可以不申报专利,而将其作为商业机密加以保护。
C.可以通过部分专利共享,做大下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D.面对市场竞争,把培养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列为远期目标。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专利总量中小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防止对手涉足或迷惑对手的专利则具有战略价值。
B.在技术积累期,采取鼓励申请专利的措施后,大多数企业的专利中发明累的多了,实用类的少了。
C.基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应主要采取专利以外的手段,比如暂时不将专利产品化、主动放弃部分专利等。
D.保护具体的专利是为了体现专利的公益性,与之不同的是,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传统则是体现其排他性。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略
【2009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2009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女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__险阻的?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
——————————————————————————————————————————————————————————————————————————————
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2)达观、豪迈的胸怀;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解析:
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热爱语文吧!因为是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 ②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下流淌 ③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④语文迸发着思想的光辉从屈原的诗中吟诵出来 ⑤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⑥语文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⑤⑥③①④ D:②⑤①④⑥③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准确预报了台风“云娜”,40万居民安全转移,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中国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颁发的2004年度“台风减灾奖”。 B:清华大学工字楼和主楼工程如期完工,它们将分别以古典主义的华丽多姿和现代主义的整洁大方,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校友来宾。 C: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D:欧盟各国正在联合研发各种先进武器系统,以实现世界军事舞台上顶级势力为目标,缩短与美国之间存在的军事科技差距。
生活有坎坷,可脸上不能没有微笑;生活有叹息,可心灵不能没有微笑。狂风暴雨中笑一笑,美好的未来向你走来……
请以上述文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档期(dàng) 夹克(jiá) 安土重迁(zhòng) 自怨自艾(yì) B:按捺(nà) 薄暮(bó) 戛然而止(jiá) 卷帙浩繁(zhì) C:标识(shí) 关隘(ài) 犯而不校(jiào) 涸泽而渔(hé) D:削减(xuē) 回溯(sù) 咬文嚼字(jiáo) 穿凿附会(zuó)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①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 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沙漠。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略
解析:
无
现代文阅读
木车的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这一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1】AC
【小题2】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2分)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2分)
【小题3】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3分)启示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2】每点2分,共4分。
【小题3】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