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楚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小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小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傍晚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 西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小题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拟人”2分,两诗特点各1分)


解析:

在刚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上,被称为“竹立方”的浙江馆倍受游客欢迎,不少游客

还在出口处游客留言簿上留言表达由衷的赞叹。其中有位游客为浙江馆拟写了下面这副

对联,但是结构、语序已被打乱。请运用相关知识,重新整合对联。

青瓷碗上 细雨裁枝 画活西湖柳

春风舞墨 世博园争芳 竹立方间

上联:春风舞墨青瓷碗上画活西湖柳  下联:细雨裁枝竹立方间争芳世博园(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米粒的人冬。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羞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咸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

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熱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

(1)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2)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小题1】①稻草是古朴村庄丰收的色彩: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⑧稻草是孩子们的乐园:

④稻草是耕牛的食粮。⑤稻草日常用途广泛。⑥稻草能防寒保暖。  (6分,每点1分。)

 【小题1】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2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稻草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

    ②结构上,照应了开头(1分),为后文写“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和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1分)

【小题1】 (])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2分,说出用“比喻”修辞,给1分)

   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①对朴实、自然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②对宁静、温馨、充实的乡村精神值得留恋的。③对像稻草一样根植于土地又全身心奉献给土地的父辈们值得感激和怀念的。(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

(2)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  (2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小题1】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三层意思,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临近毕业,学生请老师留言赠别,请你模仿例句,根据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

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语文老师:(1)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2)人生是一篇文章,但不要写成旨在诠释自己曾经存在的说明文,也不要写成流水账式的记叙文。最好写成说话不多却耐人寻味的小品文。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没有直线。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衰变,但没有永恒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前看、向右看,但不要向后看、向下看。


解析:

例句紧扣英语老师的身份,以不同的时态组句,提醒同学们抓住现在,脚踏实地,走好脚下每 步,既不耽于幻想,也不沉醉于过去,耐人寻味。

复数的实部与虚部之和为 .

-1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狄德罗编的《百科全书》

A:宣扬科学和民主 B:倡导“人民主权” C:提出“三权分立” D:主张废除私有制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②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③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④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⑤它有些像睡。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就像纸页与人的灵魂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⑥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⑦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⑧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⑨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⑩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2)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

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才点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虽然说“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但她还是用“吃”“睡”“搏斗”等生活现象来作比喻,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阅读的特点和作用。

B.在本文作者看来,与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不同,真正的阅读不是共享而是独啜。

喧嚣的人海和灯红酒绿的闹市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阅读的,因为你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孤独的阅读。

C.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经过大师研磨后的精品,因此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像享受满汉全席一样吞下它。

D.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因为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你从中获得了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小题1】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带给人们的多种多样的复杂感受;领起下文,展开对阅读感受的具体描述。

【小题2】(1)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不如作者缜密和深刻,但通过与作者的交流、碰撞,我们思维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2)人在快乐的时候,很容易失去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视角,对名著当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往往就会视而不见。

【小题3】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对阅读进行了通俗形象又富有感情的解读,使读者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向往和期待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更易于广大读者理解接受。

【小题4】CD


解析:

【小题1】每点3分,共6分。

【小题2】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3】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4】C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推断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毫不费力”错。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国家质量技术监测局宣布,从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必须明示酸碱度,这使大量不合格饮用水在劫难逃。 B: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这部留学生的回忆录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C:金沙遗址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出土玉雕,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赞赏。 D: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和现代前卫的时尚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既构成反差,又相得益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