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zōng jiāo 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zōng jiāo ,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zōng jiāo 文化。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zōng jiāo 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渔猎。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与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zōng jiāo 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在古希腊人所处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

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的原因之一。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崇拜心理,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zōng jiāo 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zōng jiāo 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强调神灵作用。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zōng jiāo 的,由于复杂的原因没能发展为成熟zōng jiāo ,后来zōng jiāo 也便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zōng jiāo 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征服”不妥,“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于文无据。

【小题1】“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当,原文“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所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还要有时代的前提。

【小题1】根据第4段相关细节来推论。A“后来zōng jiāo 也便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的说法失当,文中说了“基本不信zōng jiāo ”。B逻辑顺序颠倒,原文是“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D“必然”的表述太绝对。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作者南宋词人曾觌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战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 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本词“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几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并指出这几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1分),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1分)。

(2)用想象中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和现实中的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寄寓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暗含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3分)

 本词表达的主要是家国兴亡之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感叹人生苦短、功业难成的悲凉不同。(2分)


解析: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2005年,可以说是__文学迅速升温的一年,不仅在出版领域呼风唤雨,而且在网络上同样拥有超高的人气,“寻找中国的斯蒂芬·金”投票活动仅推出一周,就有近百万的点击率,有1万名网友进行了投票,500名网友纷纷跟帖评论,为心仪的作家、写手拉票。让记者有些惊讶的是,在候选的35名作家中竟有一大半都是网络写手,传统__小说作家因为很少上网,在与网络写手的比拼中,明显占了下风,目前在投票页面上排名前十均为网络写手。

传统作家不敌网络写手。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以“种子”为题,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开饭性试题,答案不一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颔联两句。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独到之处。

【小题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小题2】“黄”“白”两字。(1分)此联刻画的是一幅深秋寒雨夜景图:窗外寒雨中光秃的树枝、凋零的黄叶,屋内昏灯下孤独惆怅的白发人。整个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凉,是以悲景来衬托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3分)


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小题1】D

【小题2】D


解析:

【小题1】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      的;D项,指示代词,那。

【小题2】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  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       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              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              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           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           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              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副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说,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联社人的门板是屋子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题至今还不清楚。

答:

中国的《蒙娜丽沙》(或“木美人”之迷)


解析:

解题思路:为报道拟一条标题,实际上是要求概括出报道内容的核心。这则报道介绍了油画“木美人”及其由来,评述其艺术价值,核心是文末提出的两个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腾讯网投放了一则森马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休闲服装的宣传广告:“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这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强烈批评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大呼冤枉,认为广告词是有积极内涵的。请分别用一句话为双方辩护。

(1)森马集团:

(2)网 民:

(1)森马集团: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2)网民:缺少公益心,缺乏社会责任感。


解析:

答出一方给3分,答出双方给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