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太阳已经下山了, ,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__。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3分)②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3分)

(3)①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②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③钱穆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每点2分)

(4)答案示例: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l400万字;③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大师应该是道德高尚,行为师表的人。①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②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③对后生晚辈热诚无私,上课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大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③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解析: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句序、结构已被打乱)

调整后的下联: 此间有舜日尧天。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解析:

略顺序每错一处扣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10)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众里寻他千百度。

答:那人(周公)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两条出来。

信息:

(2)请你给该学校提一条切合实际的建议。

建议:

(1)信息:某学校用“时间+汗水”的方法进行高考备考;这种方法极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建议: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请多给学生一些睡眠时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解析:

“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1)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电视红娘”越来越多了!(《中国青年报》)

(2)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南方都市报》)

“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自2009年10月以来,“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从词义本身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对“杯具”一词的使用的积极意义进行评述。

词义本身:

人生态度:

①“杯具”采用了谐音修辞,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它亦庄亦谐,一般戏谑的味道比较强,“悲剧”所包含的那份沉重和低落在谐音词“杯具”中得到强有力的消解。

②“杯具”反映的是一种面对人生坎坷的自嘲,这其中蕴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排遣提供了极好的渠道。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zōng jiāo 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zōng jiāo ,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zōng jiāo 文化。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zōng jiāo 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渔猎。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与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zōng jiāo 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在古希腊人所处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

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zōng jiāo 文化的原因之一。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崇拜心理,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zōng jiāo 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zōng jiāo 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强调神灵作用。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zōng jiāo 的,由于复杂的原因没能发展为成熟zōng jiāo ,后来zōng jiāo 也便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zōng jiāo 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征服”不妥,“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于文无据。

【小题1】“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当,原文“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所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还要有时代的前提。

【小题1】根据第4段相关细节来推论。A“后来zōng jiāo 也便在中国大地上消亡了”的说法失当,文中说了“基本不信zōng jiāo ”。B逻辑顺序颠倒,原文是“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D“必然”的表述太绝对。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作者南宋词人曾觌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战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 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本词“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几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并指出这几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1)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1分),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1分)。

(2)用想象中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和现实中的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寄寓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同时暗含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3分)

 本词表达的主要是家国兴亡之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表达感叹人生苦短、功业难成的悲凉不同。(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