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隽秀(juàn) 虔诚(qián) 皓首穷经(hào) 潜移默化(qián) B:脊梁(jǐ) 感喟(wèi) 舐犊情深(shì) 义愤填膺(yīng) C:忖度(cǔn) 雇佣(yōng) 众擎易举(qíng) 戮力同心(lù) D:股肱(hóng) 震慑( shè) 信手拈来(niān) 怅然若失(chà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一、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二、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__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别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三、“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充分说明在这块金牌背后申雪、赵宏博的艰辛训练和勇于拼搏精神。
B.申妈妈说“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她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在夺取这块金牌的过程中,赵宏博付出的比申雪多。
C.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详细地记录了在申雪、赵宏博夺冠过程中,他们家人经历的心路历程。
D.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
E.这篇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平实质朴,具有口语化,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副标题是说“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小题1】BC
【小题1】①申父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并念叨“就差这一块了”。②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③小侄女竖起食指嘟嚷着第一。④申妈妈两天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
⑤电视转播出故障时申妈妈坐立不安。⑥申父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上网查成绩。
⑦申妈妈在候场浇冰时,走向另一房间,并说“焦心”。
【小题1】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2分)。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2分),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2分)。
【小题1】不是这样。这样安排材料有如下好处:
①选材具有典型性。申家的人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两人具有典型性。从小到两岁的孩子,到年长的母亲,都对其牵挂。
②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这些典型材料,是文章的重点,因此作者详写,而对其他人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③渲染了喜庆的气氛。特别是对小侄女的穿着的描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家人对申雪赵宏博的期待。
④具有真实性与形象性。对小侄女的描写生动形象,动作、语言无不透着童真,对申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紧张与期盼,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家人的牵挂。
【小题1】B项是申妈妈对赵宏博的偏爱。C项“详细记录……”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
【小题1】答出一项1分,答出两项3分,答出三项5分,答出四项满分。
【小题1】略
【小题1】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参考答案一:橡皮: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橡皮:瘦削了自己的腰身,却留下了干净清晰的世界。
参考答案二:圆规:宁可两脚伶仃,也要让生活丰润圆满。
圆规:尽管自己人生轨迹单调,也要让生活多彩圆满。
参考答案三:直尺:尽管形体逐渐模糊,而人生的目标越发明朗。
直尺:尺管身躯有限,而生命的长度因此而延伸。
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⑤①④⑥③ D:①②⑤④⑥③
下列语段中的空缺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太阳已经下山了, ,明明还在前边不远处的人,拐个弯儿就不见了,吓得我赶快跑了几步,生怕被丢下。 ①脚下细细的小路淹没在草丛里 ②树木茂盛的枝叶挡住了视线 ③一颗星星不甘寂寞地闪着微光 ④仿佛在招呼同伴们早早出来布置天幕 ⑤天边最后的一点霞光正在被黑夜慢慢吞噬 ⑥夜虫也开始轻声鸣叫,演奏起黄昏圆舞曲
A:③⑥④⑤②① B:①②③⑤⑥④ C:⑤③④⑥①② D:⑥③⑤④①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__。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3分)②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3分)
(3)①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②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③钱穆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每点2分)
(4)答案示例: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l400万字;③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大师应该是道德高尚,行为师表的人。①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②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③对后生晚辈热诚无私,上课满腔热情,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大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热爱国家和民族,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③做事认真,不务虚,讲课事实性强,有考有识,不尚空谈,简要精到。(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
略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句序、结构已被打乱)
调整后的下联: 此间有舜日尧天。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略顺序每错一处扣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10)班晚10:30下自习。
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大学。
解:众里寻他千百度。
答:那人(周公)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两条出来。
信息:
(2)请你给该学校提一条切合实际的建议。
建议:
(1)信息:某学校用“时间+汗水”的方法进行高考备考;这种方法极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建议: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请多给学生一些睡眠时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略
“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1)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电视红娘”越来越多了!(《中国青年报》)
(2)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南方都市报》)
“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自2009年10月以来,“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从词义本身和人生态度两个方面对“杯具”一词的使用的积极意义进行评述。
词义本身:
人生态度:
①“杯具”采用了谐音修辞,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它亦庄亦谐,一般戏谑的味道比较强,“悲剧”所包含的那份沉重和低落在谐音词“杯具”中得到强有力的消解。
②“杯具”反映的是一种面对人生坎坷的自嘲,这其中蕴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排遣提供了极好的渠道。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