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说明: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一)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并在相应位置打“√”。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心灵折旧费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的东西。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汉子说,他刚从外地打工回来,他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了。大哥看夜幕已经降临,犹豫了一番,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借给汉子。大哥当时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还是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和村庄的名字,就匆匆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后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的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1.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形象颇为鲜明。请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来写人?

2.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分析其理由。

3.联系全文回答,大哥厂子的门口,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写“诚信为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不同的人对方文山的评价,其共同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2.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1】1①细节描写,如“看看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②动作描写,如“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③语言描写,如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④心理描写,如“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大哥终于绝望了”(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因为这是一个陌生人,作者并不知道他的名和姓,这样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2分)姓名并不重要,这个汉子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一个象征,这样写,有代表性。(3分)

3.①这是五年前那个汉子身上体现出的品质;②是大哥从五年前那件事上获得的人生启示;③是大哥这些年坚守的人生信条;④是大哥企业红红火火的根本原因。(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小题1】

1.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分)。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1分);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1分)

2.(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可根据文章行文的特点,先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内容,再概括。)

3.(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2分)(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每点1分,答到4点即可得4分。如有其它观点,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只笼统答方文山凭实力走向成功最多得2分)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网的__无法令现代人拒绝,而昂贵的网上消费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贪官黄利发在任财政局长的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贪污了20万元。 C:在__视察广州火车站的时候,承诺将在三天内开通北上的列车,让老百姓尽早回家过年。 D:在教育问题上,网民的留言多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包括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太低、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编制政策等。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B:步余马于兰皋兮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我心伤悲,莫我知哀 /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则(  )

A. B. C. D.

B


解析:

如图,设正三棱锥[66d120488beb645c.gif]的各棱长为[07491f0a1a3c062a.gif],

[c24b3ddb69bbd0ca.gif]则四棱锥[edf9435f3592c00a.gif]的各棱长也为[07491f0a1a3c062a.gif],

         于是[820f538fd2c783d0.gif]

[f46c231380105e57.gif]

          [1ef13ddd9fd333d4.gif]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51cbb0a2ff9d5e48.jpg]


解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__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

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

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小题1】(4分)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小题1】(6分)⑴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⑵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⑶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小题1】(4分)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小题1】(6分)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解析: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诡垣 贿赂 夙兴夜寐 匪夷所思 B:伶俜 城廓 体无咎言 藏污纳垢 C:踟躇 愆期 否极泰来 婀娜多姿 D:樊笼 骐骥 络怿不绝 慷慨解囊

古诗文默写填空。(5题限选4题)

(1)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故事的两句是:

(3)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李密《陈情表》)

(4)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5)子日:“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47f0003bdd44e8ca.jpg]


解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

A: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B:窗帘要有层次,要注意和墙体的协调;墙纸要突出个性,要打好整个居室的底色;吊灯要别出心裁,独一无二;等等。 C:假如他简单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很想家”一类的话,就味同嚼蜡了。 D: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2分,后一个为2分。)

(2)4分 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1分)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2分)


解析:

诗词鉴赏:

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离愁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艺术手法表现上来讲,却值得鉴见的。

全词以“饮散离亭”着笔,看似简单,其实仔细阅读确有其深意,并且十分新颖的创作手法;何谓离亭?离亭,是指古人饯别的亭子;可作者分明是没有落入俗套,如何惜别,如何依依不舍的情思,恍若不知,只是简单的一句:饮散离亭西去,所有别时的情节终是一笔带过,多少笔墨俱已省却;然世之万般愁绪,还是当年离别时;诗有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即景即情,紧接着一句:浮云长恨飘蓬;可谓此恨绵绵,浮云空空,千载!不由人不发出极度的感慨与诸多惆怅;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一发而不收了....待回头,凝眸处,只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浮生飘零,前途茫茫呀!眼前景色,皆尽哀绪;作者似乎分明就是在诉说自己的人生遭遇,宛如那淡云中的孤雁一般,在寒日天暮中孤零零的飞呀飞,但又能飞到哪儿去呢?依依惜别后,前来送行的朋友也都渐行渐远了,就算一再地回头相望,终也已隔着了重重烟柳,最多也就个愈发模糊的影子了,回头再望,也是不尽的天涯,实在是倍感凄凉呀。此为上片阙词,已将读者一味地拉进了那惜别凄凉,满面愁蹙,不堪回首的境界中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此清冷之夜,唉,那是怎么的一种心情呀?此时,又有谁会来想问个究竟呢。

于是下片作者起笔就问了一句:今夜画船何处?可问的是谁呢?朋友都已离去了,满心的踌躇,也是无人可问呀,唯有自言自语吧;离亭之外,涉水之船,潮也是平的,淮月朦胧,月也是朦朦胧胧的,就象此时也能理解作者本身的情绪一样,傻傻地呆想了起来;真正是景色交融,浑然一体啊!于是又想起离亭话别之际,推盏换杯,醉酒畅饮,何其乐,何其欢;可此时曲尽人散,却正是酒醒时分,真正一奈愁浓更绝;举目处,残灯清照,孤枕怎能眠,万般清苦啊!思前想后的自己,实在是无法安然的入睡;轻浪五更风,一直到了五更天的时候,似乎有点迷糊了,真的累了,开始有点朦胧的睡意了吧,五更风起了,也就那点微风泛起了点轻浪,却偏偏将人从梦中惊醒;如此的一个夜晚啊,人心中的那种无端的愁绪,真的是无法再用言语来形容了.....

综观全篇,作者书写了离亭、孤蓬、寒日、暮天、画船、烟柳、孤雁、月色、淡云、残灯、孤枕、风声、浪声一切的一切,皆尽烦愁,实在是无以为怀啊。此景此情此愁,一阙清词也便写出了极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