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试根据这一会徽,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2)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答:

(1)上海世博会会徽由三部分组成:三个人形图案组成的汉字“世”;阿拉伯数字“2010”的字样以及英文书写“EXPO”、 “SHANGHAI  CHINA”。 (3分)

(2)①三个人可以抽象概括为由“你、我、他”组成的全人类。用中国的国粹书法表达出世博理念,传达出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全人类的和平盛会的信息。

②由中文、英文和数字的完美组合表现出强烈的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③绿色的基调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2分,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按要求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个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示例一)腾空而起的焰火,像条条飞龙,直冲云霄,“嘭”的一声炸开了,一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人们笑着,跳着,叫着,闹着,惊奇、兴奋、欢乐……清晰地写在脸上。

(示例二)腾空而起的焰火,绚丽多姿,像天女散花,像孔雀开屏,像金蛇狂舞……往日璀璨的城市灯火,显得暗淡无光。今夜,人们都把深情的目光聚焦到了天上。

(正面与侧面结合2分,两种修辞手法各2分,语言生动流畅1分,共7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

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

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赏析。

秋天开学,“报到的学生竟暴减”,有分析文章认为这暴露了“村里人骨子中的那种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 。请就村里人弃学的行为和这则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题1】峰子大学毕业后回村教书。

【小题2】

[d819b32b066045ab.jpg]

【小题3】(1)校长与普通村民对峰子回村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2)峰子上大学时的“榜样”作用与回村后的“负面”榜样作用构成对比。(3)村民把峰子当做负面榜样与县教委对他的奖励构成对比。小说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形成鲜明对比与强烈反差,深化了主题,从而引起读者对农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小题4】(1)农民让孩子弃学的真正原因牵涉到读书的功利性目的。农村太苦了,农民太穷了,上大学一度是农村青年跳出“农门”在城市比较高的阶层中生活的唯一阶梯,而峰子的回村教书给村人的希望蒙上了阴影,因而报到的学生“暴减”。

   (2)没在贫穷落后的农村中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到农民脱离农村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所谓“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的说法失之偏颇。农村办学条件差,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考上大学不易,经济供养更为艰难。峰子的去而复返,农民难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考虑城乡的巨大差别,从本质上、人性上指责农民是不公允的:

   (3)故事启发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才能办好农村教育。


解析:

【小题1】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一般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格式来概括,这四要素不可忽略。 (注:四要素每点1分)

【小题2】

[118862fee0b151a1.jpg]

【小题3】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试题解析回答本题,要对故事发展中矛盾冲突进行梳理,寻找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对比”就豁然显现了。作者设计这些对比的现实思考是什么呢?这是对这些“对比”进行赏析的关键之处,答题时必须进行归纳。

【小题4】(注:对村里人行为的分析3分,对分析文章中观点的分析3分,对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2分。观点可多种多样,但须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能力。

    试题解析此类试题是对知识的探寻,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思考,要求考生独立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⑧②④⑥⑤① B:⑨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写景简洁,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小说以“伞”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2分)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基调1分;伏笔1分)

【小题1】(4分) ⑴“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2)“担心”(语言中表现的心理活动)因为徒儿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成为武林祸害,所以担心。因而师傅已在心中决定要惩治徒儿,师父说这句话,也是为把伞变成武器作准备。小说也正是以此引出“削伞”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悲剧结局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石三鸟。( “真的没有学到家”2分;“担心” 2分。答“推动情节”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6分)①伞,凝结了师徒之情;②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③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④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⑤以伞为线索,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每一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6分)⑴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在现代社会,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

⑵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⑶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散发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

⑷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

(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不脱离文本亦可。 “道理” (2分);联系现实2分;正确的看法2分。)


解析:

仿照下面的示饲,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山下而停止歌唱;

路边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6分)侧:铺路的石子,并不因为高山就在眼前而自惭形秽;墙角的野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身边而黯然神伤。(每句3分,内容1分,句式1分,修辞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1)第二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情景,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示例] 诗人简笔勾勒出船舱中的所见所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眠。反衬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2)[答案示例] 身世飘零之感。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两鬓如霜,恰又逢上这肃杀的秋天,愁绪倍增。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向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国恨家愁(忧国情怀)。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战乱消失了。但战火未熄,所到之处战云密布。这两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逃 跑   

铁凝

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③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④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⑤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⑥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1),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⑦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⑧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⑨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⑩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买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⑾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2)

⑿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小说第二段到第四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处处得老宋接济”),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

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安排,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小说题为“逃跑”,请结合文本探究老宋两次逃跑的动机和心理。

【小题1】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2分)交代他和老夏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他作铺垫。(2分)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2分)

【小题2】

(1)为证明自己的腿并非病腿而兴奋,为能够省下一大笔钱而兴奋(2分)

(2)对老宋真的失去了一条腿而充满同情,为自己的行为内疚自责。(2分)

【小题3】老夏愤怒而疑惑,要追究他,要羞辱他(2分)引发读者思考,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面对他人的自由和自尊,(2分)从友谊人性和道德的高度深化了主题。(2分)

【小题4】第一次逃跑,是为了省钱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愧对团里的人,是痛苦的抉择。(3分)第二次逃跑,是逃避老朋友,是良心的极端自责以及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后的本能行为。(3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清明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 B: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不久前的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C:一位批评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自己买了一本,但翻了一下就没再看——不屑和鄙视之情溢于言表。既然根本没看,你的批评以什么为依据? D:在文化产业的内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双峰并峙”共同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资本本性所暴露的缺点也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穷形尽相。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世博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支点,然而, ,没有来自社会的更广泛监督,即使有世博会这样强有力的支点,中国经济也难真正走上稳定、协调、高效的科学发展轨道。 ①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观念 ②如果惟GDP论英雄的考核方式不变 ③突破体制的桎梏 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要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⑥没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A:⑤④①②③⑥ B:⑤④①③②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⑤③①④②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