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①,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②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攲(qī):倾斜 。②繄(yī):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释:放下。
C.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 矜:夸耀。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归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方平合理施政的一组是
①归屯军,撤守备 ②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③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④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
⑤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⑥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或“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大体相同。
例:魅力/权力
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
示例: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1分)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2分)幻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2分)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__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__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小题1】CD
【小题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伏击。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
【小题3】人物描写方面:开头的肖像描写,(1分)逃跑、找吃食物的动作描写,(1分)厌恶战争、要逃跑、想做俘虏的心理活动描写。(1分)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施那夫斯的人物特点,表现了他在奇遇中的处境遭际。(1分)
景物描写方面:逃跑过程中夜间__,兔子、猫头鹰的声响让他恐惧痛苦(或黎明前寒冷,人影移动,月光下利器发亮)(1分)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后一次景物描写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1分)
【小题4】认为可悲:(每点2分)
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
认为可爱:(每点2分)
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③他饥寒难当,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
新华网伦敦12月19日电 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代表19日在伦敦参加能源会议时呼吁,加强彼此间合作,以稳定国际油价。
当天出席能源会议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能源部长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以及石油公司代表就国际原油市场形势交换了意见。 欧佩克轮值__、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哈利勒表示,欧佩克各成员国将继续减产,直到原油价格稳定。
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阿里?本?易卜拉欣?纳伊米表示,每桶75美元的价位“公平合理”,原油价格低于这一水平将导致更多不稳定因素,并将影响投资者信心。英国首相戈登 布朗说,能源市场的危机不能单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解决,因此他呼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加强合作,采取措施防止油价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欧佩克17日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将该组织原油日产量削减220万桶,以遏制当前油价下跌势头。1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明年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3.87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35美元。
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寻求合作以稳定油价。(谁做什么及目的各占一分,如字数超出扣一分)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赌王吉姆的幸运数字 〖美国〗 荣·戈尔德
克拉莫怎么看也不像百万富翁,他自己也觉得不像。
他昨晚刚买的全毛西服这会令他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他拄着铝合金拐杖,忐忑不安地抚弄修剪整齐的小胡子,等待着州警署护卫警车的到来。
州警署警员在犹太人敬老院大门口接到这位老人。
“克拉莫先生,我是麦肯警员,”着装整齐的新泽西州年轻警员说,“我奉命驾车护送您去参加彩票颁奖典礼。”
克拉莫从纳粹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已经有50多年了,直到今天,他还对警察、枪械和警车心存顾忌。
“您是我护送过的第三位暴发的百万富翁,”麦肯罗说,“一夜暴富有什么感觉?”
“等我拿到支票后再告诉你吧,”老人说,“不过,要是我不要那笔钱会怎样呢?”
警官不屑地回头扫了一眼后座的客人,“谁会不要2700万美元呢?”
“彩票中了头奖当然好啦,”克拉莫说,“但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个玩笑。我只不过是投了一注往常的幸运号码而已。这不需要什么技巧,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智力,我只不过是运气好点罢了。你看,我都是90岁的人了,没有多长时间好活了。我既不打算买房子或汽车什么的,也没有妻子或家人需要礼物。我还有什么需求呢?在老人院里我被服侍得好好的,他们喂我吃饭,喂我服药,给我换床单,跟我玩猜字游戏,还给我看大彩电。今儿个,我却中了个2700万美元的大奖。
“我还记得我在集中营的那些日子。那时的我就是副步履蹒跚、喘着粗气的骨头架子,一无所有,寂寞孤独。在我居住的小村子里,我亲眼看到我的父母被塞进闷罐车送进焚化炉;我亲眼看见一个警官拔出手枪把我瘸腿的小弟弟打死----就在我眼前、在村里的广场上打死了他。在我痛失亲人的时候,我身无分文。而我今天却拥有2700万元,但我却买不回他们的生命。这是个玩笑,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
“不过,我本人倒是挺幸运的。美国人救了我,后来我来到美国。我到夜校学习。在那儿我遇到玛格丽特,一个美国女孩。是她教我说英语,教我重新有了笑容。1950年我娶了她。我在服装厂做裁缝工,35年里,那是我惟一的一份工作。而玛格丽特是我惟一的爱。1975年她死于癌症。现在,我非常想念她。”
“我很抱歉,”麦肯罗试图转换话题,“一个小时后,您将得到2700万美元。您仍然可以用那笔钱买到很多的幸福和乐趣。”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和玛格丽特在一起,”克拉莫说,“而我的乐趣则是赌数字游戏。”
“您经常赢吗?”警员问道。
“那倒不一定。要是我赢了,我就和玛格丽特一起出去庆祝一番。我们总是坐火车到城里,然后乘出租车到一家上好的餐馆。我会点两客牛排大餐,给玛格丽特来一杯法国红酒,再给自己来一瓶冰镇啤酒。有一回我赢了一大笔的,我还给她买了鲜花,玛格丽特很喜欢茶花。她高兴地称呼我是“赌王吉姆”,把我们的庆祝叫做“开荤之夜”。
“很想念她,对吧?
“我非常想念她,”克拉莫长叹道,“我也同样怀念我那没有快乐的青春。我愿意用那2700万美元,仅仅换取和玛格丽特再过上一天。”
“您打算怎么过呢?”年轻的警员问道。
“首先,我要拥抱她,看着她微笑。她的笑容总是那样的热情洋溢,漂亮又可爱。接下来,我将为我说过或做过的曾经伤害过她的每件事向她道歉。”[
“您老已经90岁的高龄了呀!”
“爱情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老人开始数落起来,“爱情是心和灵魂之间超越年龄限制永不停息的浪漫,你结婚了吗?”
麦肯罗说他的妻子叫劳拉,他们现在有一个15岁的儿子比利和一个9岁的女儿南希。
“但是,警官,你还是没回答我最初的问题,要是我不接受那2700万美元,他们怎么办?”
“我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处置那笔钱,但他们和可能会把你关进疯人院。他们会说你疯了。”
克拉莫笑起来:“我想你是对的。这么着吧,一会儿他们给我和那张大支票拍照的时候,我想劳驾你个劳拉打个电话,告诉她和孩子们,今晚‘赌王吉姆’请他们过一个‘开荤之夜’。我将给我们每一位点一份牛排大餐,给劳拉来杯红酒,再来两瓶冰镇啤酒,一瓶给你一瓶给我,给比利来瓶可乐,给南希买一个芭比娃娃。我请客。相信我,今晚我付得起。”
麦肯罗警官再次转换话题:“您还是没有告诉我您的幸运数字是什么呢?”
克拉莫将手杖横放在后座上,松开安全带,从西装里脱出一只胳膊,挽起衬衫的袖子,将胳膊伸到前排,露出他在集中营被文身的编号……
开头一、二两节写克拉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
彩票中了头奖,克拉莫为什么认为是个“玩笑”,并且是“一个令人恶心的悲剧式的玩笑”?
小说两次提到麦肯罗“转换话题”,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最后一节的特点与作用。
【小题1】① 心理描写(1 分)、神态描写(1 分)② 引发阅读兴趣,引起悬念(1 分),丰富克拉莫这个人物形象(1 分)。
【小题2】①不过是 “运气”,他经常投注的号码。②90 岁了,已经没有什么“需求”。③金钱买不回生命,金钱买不回幸福和乐趣。④体现了生活的荒谬。(每点1分,写出3点即给全分)
【小题3】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起伏(1 分),揭开悬念,呼应上文(1 分)。第一次是麦肯罗为自己的唐突表示歉意,安慰克拉莫(1 分),第二次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并最终引出幸运数字其实是集中营被文身的编号(1 分)。
【小题4】特点:出乎意料的结尾,情节陡转,令人深思(1 分)。作用:①揭示悬念,点明标题(1分);②启发读者思考人物命运,原来幸运号码里包含不幸的经历(1 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草根文化”文化具有 性、 性、 性和 性。
①社会性;②平民性;③动态性(或可变性);④两面性(答“非主流性”亦可)。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亲爱的麦子(周 涛)
(1)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2)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3)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4)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5)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6)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7)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8)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庄户人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9)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10)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11)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12)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
(13) “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小题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2分)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1分)对比的手法或反语的修辞。(1分)
【小题3】本段语言诗化、优美,富有意蕴。(1分)采用了联想或想象表现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2分)
【小题4】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生活着的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
王 蒙
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呼。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尽管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
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
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__曾经预言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的丰富多彩了。我们当然会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叫做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重视大众与小众沟通与互补。以2009年春节文艺活动为例,在央视春晚的同时,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它们同样不乏精彩,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切磋。我相信这样的共识会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高。
下列关于赵本山及其小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的小品以农民化的风格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赢得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
B.小品《不差钱》充分展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以“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的酸甜苦辣。
C.知识精英群体对小品这种文艺形式都持不屑态度,但因为赵本山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连续进入央视文艺殿堂,他们也开始正视并思考赵本山“现象”。
D.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赵本山将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本山的小品成功登上大雅之堂,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更多更深的思考,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繁荣和向更高品位迈进的期待。
B.我们的文化更需要的是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同时也需要那些有模仿秀的天才。
C.我们的文化需要得到笑料,更需要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艺术作品要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还需要对于群众的洗涤启迪。
D.我们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只要既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大众与小众就必然能够沟通与互补。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做到文化的大众化和化大众,就需要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就要求广大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B.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学者要能够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
C.在本文作者看来,我们之所以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是因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D.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丰富多彩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__同志对于文化建设的预言的正确性。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不是整个“知识精英群体”而应是其中的有一部分人,范围扩大。
【小题2】重视大众与重视小众不是大众与小众相互沟通和互补的条件。
【小题3】期待新人辈出与后面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