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到某公司求职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说出该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2分)
应对:回答时要肯定自我,巧妙转化“不足”, 回答时要坚信自我,体面解除尴尬,语言要得体。应对语音啰嗦的要酌情扣分。(3分)
示例一(希望留下,争取机会):单纯也是一种美德,而且我乐于并善于学习,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试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 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
C.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是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 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①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处境窘迫的人。
②唐寅察觉他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假装疯癫,(最终)得以回乡。
【小题1】就,趋,这里指到任
【小题2】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
【小题3】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寅的聪明才智)
【小题4】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小题5】①“虽”,即使,1分;“何乃”,为何,1分,“效”,仿效。
②“察”,察觉、知晓,1分;“异志”,谋反的意图,1分;“以”,得以,1分。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朱光潜先生的《美感与快感》。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 ,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 ,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①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 ②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③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喜欢所欣赏的形象 ④或者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A
无
请用举例阐述的方法在下面一段话的后面续写一段话,要求字数在80字以内。
无
无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 弭:消除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济:渡过
C.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期:满,一周年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清楚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B. 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 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D. 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说笑着把手一挥,天下的人都一边倒似地服从他。
(2)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或者翻译为:天色苍苍茫茫,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小题1】济:拯救,救助
【小题2】A中分别说古来圣贤的伟大、不朽和世上一种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B中分别说历史功绩和驳斥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D中分别说“浩然之气”的作用和成败得失的表现。
【小题3】D项“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误,是有人认为,作者反驳;而且因果不当。
【小题4】
(1)“麾”“靡”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西”: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或者翻译为“在西面”,1分。“逾庖”:越过厨房,1分。“鸡栖于厅”,状语后置,1分,共3分。
(3)“其……其……”句式,是……还是……,1分。“正色”古今异义,1分。最后一个“其”,代词,代大鹏,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的人却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说一句话就可以成为天下人民行动的准则,这都是因为他的作用能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并且关系到国家盛衰的命运。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去世也是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便成了天上的星辰,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能抹煞的。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正直之气。”这种盛大正直之气,寄托在平常的事物中,充满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气,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这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它在天上成为星辰,在地上成为山河,在阴间便成为鬼神,而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各种异端邪说都出现了。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等名臣辅佐,却未能挽救过来。只有韩文公,从平民中走出来,说着笑着把手一挥,天下的人都一边倒似地追随他,使得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到现在大约三百年了。他的文章使得八代以来的衰颓文风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学把天下人从异端邪说的毒害中拯救出来。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统率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经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作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够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因此韩文公的真心诚意,能够使衡山的云雾散开,却解除不了宪宗皇帝受到的蒙蔽;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消除皇甫镈、李逢吉对他的毁谤;能够得到南海人民的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够使自己在朝廷过一天平安日子。原来,韩文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起初潮州的人不懂得要读书学习,韩文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今天,潮州还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说得对啊:“君子学习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文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庙在刺史公堂后面,老百姓感到出出进进很不方便。前任知州打算向朝廷申请修一座新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来这里作知州,凡是培养读书人、管理民众的措施,完全以韩文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凡有人愿意重修韩文公庙的,我听从他的建议。”一时间,老百姓都很高兴地抢着去做,庙址就选在州城南面七里的地方,一年工夫,庙就修成了。
有人说:“文公离开京城万里,被贬谪到潮州来,不满一年就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他也不会眷恋潮州,这是很清楚的。”我说:“这种说法不对。文公的神灵在天下存在,如同水在地上一样,是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的。可是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令封韩文公为昌黎伯,因此碑额上写的是“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的人要我把文公的事迹写下来以便刻在石上,因此我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唱着去祭祀文公。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制作一张贺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要求: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写两句话,做到内容谐和,句式大致相同。
妈妈,你是我疲惫中的一杯茗茶,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
示例:你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情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你是我迷茫时的一盏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①,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②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攲(qī):倾斜 。②繄(yī):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释:放下。
C.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 矜:夸耀。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归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方平合理施政的一组是
①归屯军,撤守备 ②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③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④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
⑤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⑥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仿照下列句式,以“理想/幻想”或“光荣/虚荣”为话题写一组句子,字数大体相同。
例:魅力/权力
魅力是一种软力量,权力是一种硬力量。魅力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权力像陡峭的冰山,让人心生敬畏。
示例: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幻想是空洞的梦想。(1分)理想像海上的灯塔,让人明确方向;(2分)幻想像空中的楼阁,让人沉醉迷失。(2分)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__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__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小题1】CD
【小题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伏击。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
【小题3】人物描写方面:开头的肖像描写,(1分)逃跑、找吃食物的动作描写,(1分)厌恶战争、要逃跑、想做俘虏的心理活动描写。(1分)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施那夫斯的人物特点,表现了他在奇遇中的处境遭际。(1分)
景物描写方面:逃跑过程中夜间__,兔子、猫头鹰的声响让他恐惧痛苦(或黎明前寒冷,人影移动,月光下利器发亮)(1分)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后一次景物描写作用:通过这些描写交代时间、环境,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1分)
【小题4】认为可悲:(每点2分)
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
认为可爱:(每点2分)
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③他饥寒难当,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