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老当益壮,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⑵有善始者实繁, ▲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⑶谨庠序之教,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⑷ ▲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⑸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⑹问君能有几多愁? ▲ 。 (李煜《虞美人》)
⑺ ▲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⑻汩余若将不及兮, ▲ 。 (屈原《离骚》)
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⑽ ▲ ,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韩诗外传》)
⑴宁移白首之心⑵能克终者盖寡。⑶申之以孝悌之义⑷千呼万唤始出来⑸无边落木萧萧下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⑺此情可待成追忆⑻恐年岁之不吾与⑼乱花渐欲迷人眼⑽树欲静而风不止
无
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__、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陈建功的话?
答:
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
答: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答:
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小题1】领起下文,奠定基调。
【小题2】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小题3】(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小题4】(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
(2)强烈的爱国忧国。
(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分)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安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恸: 极度悲哀,痛哭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同一类人
下列句子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③④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翻译下列句子。
(1)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
▲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小题1】因:于是
【小题2】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小题3】“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小题4】(1)“数”1分,“辄”1分,句意通顺1分
(2)“尝”1分“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 形骸(hǎi) 慰藉(jiè) 间或一轮(jiàn) B:新正(zhēng) 炮烙 (pàoluò) 伶俐 (líng) 窈陷(y??o) C:迄今(qí) 俨然(yǎn) 讪笑(shān) 怂恿(sǒngyǒng) D:耷拉(dā) 骁勇(xiāo) 龟裂(guī) 门扉(fēi)
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4分,不超过15字)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4分,“真”“ 善”“美”各1分,语言流畅1分。)
无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到某公司求职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说出该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2分)
应对:回答时要肯定自我,巧妙转化“不足”, 回答时要坚信自我,体面解除尴尬,语言要得体。应对语音啰嗦的要酌情扣分。(3分)
示例一(希望留下,争取机会):单纯也是一种美德,而且我乐于并善于学习,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试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 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
C.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是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 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①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处境窘迫的人。
②唐寅察觉他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假装疯癫,(最终)得以回乡。
【小题1】就,趋,这里指到任
【小题2】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
【小题3】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寅的聪明才智)
【小题4】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小题5】①“虽”,即使,1分;“何乃”,为何,1分,“效”,仿效。
②“察”,察觉、知晓,1分;“异志”,谋反的意图,1分;“以”,得以,1分。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朱光潜先生的《美感与快感》。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 ,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 ,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①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 ②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③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喜欢所欣赏的形象 ④或者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A
无
请用举例阐述的方法在下面一段话的后面续写一段话,要求字数在80字以内。
无
无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 弭:消除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济:渡过
C.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期:满,一周年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清楚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B. 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 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D. 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说笑着把手一挥,天下的人都一边倒似地服从他。
(2)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或者翻译为:天色苍苍茫茫,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小题1】济:拯救,救助
【小题2】A中分别说古来圣贤的伟大、不朽和世上一种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B中分别说历史功绩和驳斥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D中分别说“浩然之气”的作用和成败得失的表现。
【小题3】D项“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误,是有人认为,作者反驳;而且因果不当。
【小题4】
(1)“麾”“靡”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西”: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或者翻译为“在西面”,1分。“逾庖”:越过厨房,1分。“鸡栖于厅”,状语后置,1分,共3分。
(3)“其……其……”句式,是……还是……,1分。“正色”古今异义,1分。最后一个“其”,代词,代大鹏,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个普通的人却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说一句话就可以成为天下人民行动的准则,这都是因为他的作用能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并且关系到国家盛衰的命运。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去世也是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便成了天上的星辰,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能抹煞的。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正直之气。”这种盛大正直之气,寄托在平常的事物中,充满天地之间。突然遇上它,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气,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这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所以它在天上成为星辰,在地上成为山河,在阴间便成为鬼神,而在阳世便又成为人。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各种异端邪说都出现了。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等名臣辅佐,却未能挽救过来。只有韩文公,从平民中走出来,说着笑着把手一挥,天下的人都一边倒似地追随他,使得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到现在大约三百年了。他的文章使得八代以来的衰颓文风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学把天下人从异端邪说的毒害中拯救出来。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统率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经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作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够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因此韩文公的真心诚意,能够使衡山的云雾散开,却解除不了宪宗皇帝受到的蒙蔽;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消除皇甫镈、李逢吉对他的毁谤;能够得到南海人民的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够使自己在朝廷过一天平安日子。原来,韩文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起初潮州的人不懂得要读书学习,韩文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今天,潮州还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说得对啊:“君子学习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小人学习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文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庙在刺史公堂后面,老百姓感到出出进进很不方便。前任知州打算向朝廷申请修一座新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来这里作知州,凡是培养读书人、管理民众的措施,完全以韩文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凡有人愿意重修韩文公庙的,我听从他的建议。”一时间,老百姓都很高兴地抢着去做,庙址就选在州城南面七里的地方,一年工夫,庙就修成了。
有人说:“文公离开京城万里,被贬谪到潮州来,不满一年就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他也不会眷恋潮州,这是很清楚的。”我说:“这种说法不对。文公的神灵在天下存在,如同水在地上一样,是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的。可是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令封韩文公为昌黎伯,因此碑额上写的是“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的人要我把文公的事迹写下来以便刻在石上,因此我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唱着去祭祀文公。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