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收藏积雪 熊召政

①雪是一篇读不厌的童话。我一直这样认为,所以一到冬季,我就盼望雪的降临。在莽莽苍苍的天地一白中,品享寒冷中的温馨,旷达里的宁静,那该是何等惬意的。

②2005年的圣诞节之前,我从难得一见雪花的武汉来到了加拿大,开始了在心中发酵多年的冰雪之旅。圣诞节的夜晚,我和太太、儿子一家三口在魁北克市的一家法国餐厅里,一边享受烤龙虾、烹蜗牛等法式大菜,喝着加冰的枫露酒,一边欣赏窗外的豪情四溢的簌簌大雪。

③我们是早晨从多伦多出发,驱车九百公里来到这里的。我曾戏言魁北克是一座“离春天很远,离北极却很近”的城市。两百多年前,法国人的海船从大西洋驶入圣劳伦斯河,然后逆流而上,找到第一个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村庄。法国人舍船登岸,并最终用高卢人的浪漫写出这片土地的史诗。那个挂满了印第安人用来抗拒严寒的皮草的村庄,就是今天的魁北克市。

④我从多伦多的零下10℃起程,历经千岛、蒙特利尔等一个又一个冬天的驿站,在车灯切割夜色的时候,来到零下30℃的这个魁北克的圣诞夜。一天中,我们经历了碎雪、飞雪、大雪而最终与暴雪相拥。如同一场音乐会,从如花似梦的弦歌进入排山倒海的交响。雪的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一再烧灼着我们的心扉。

⑤夜晚9时,当我带着异域的微醺走出餐厅,大街上虽然到处彩灯闪烁,但寂静无人。偶尔有扫雪车通过,但密聚的雪片稀释了它的噪音。这是一条由各色小幢的别墅连缀而成的街道,家家灯光透亮,但门窗却都关得严严实实。餐厅的隔壁,是一座三层的哥特式小楼。记得我们来时,还见到了通往这小楼门厅的台阶,可是现在,它已完全被大雪掩盖,连门口的圣诞树,也被掩去了一半。太太看到这般情景,非常兴奋,她说:“我在这里照张相。”言犹未了,她的脚已踩向积雪,接着一声惊叫,只见她的膝盖已陷了进去。她人还在倾斜,积雪还没有踩到底呢。我连忙伸手将她拔出雪的陷阱。从被掩的圣诞树来推测,这栋别墅门口的积雪已将近一米之深——这可是两个多小时内,上帝送给我们的如此深厚的圣诞礼物啊!

⑥面对这些高及腰部的积雪,我忽然想到,应该找来一个盆子,把这些雪装进去融化成水,带回国研墨写字。可是,街上所有的商店都已关门,我找不到装雪的器皿,只好作罢。

⑦几天后,即2005年最后一个夜晚,我在多伦多又遭遇了大雪。午夜,离新年只差半个多小时了,我对太太说:“我们出去采雪吧,在魁北克没有了却的心愿,在这里完成。”太太含笑随我下楼。我们下榻的寓所后面,是一片森林。此时万籁俱寂,雪落在树枝上,发出很轻的柔音。我们在一棵古树的底下,铲了一盆雪花,欣喜地端回到温暖的房间。几十分钟后,雪水融化,那是一汪何等晶亮的雪水啊,清莹澈底,了无渣滓。我将它装入矿泉水瓶中,带回国来,并向朋友展示,这是在加拿大采聚的2005年最后时刻的雪花。并由此断定,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应该是天上的雪。

⑧从多伦多回国的第二天,时差还没有倒过来,我又应邀飞赴遥远的东北,参加第22届哈尔滨冰雪节。当我从一个冰雪世界来到另一个冰雪世界,我抱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期待。并由衷感到,冰雪节的创意真好。洛阳牡丹节的概念是芬芳,那么,哈尔滨冰雪节的概念应该是纯洁。让所有的游人来共同欢庆纯洁,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

⑨到哈尔滨的翌日,我乘车前往近郊阿城市参观大金国都城的遗址。当我看到八百多年前宫殿巍峨的都城早已夷为一片废墟,不禁心生感慨。幸亏一层厚厚的积雪,让我看不到瓦砾中的历史,而只能体会天地间的苍茫。面对这一方少有人迹的雪原,我又产生了采雪的冲动。如果我的冰柜中,同时收藏了多伦多与哈尔滨的积雪,那么我等于是用纯洁的方式,收藏了东方与西方。

⑩我请司机找来两个矿泉水瓶,小心翼翼地在积雪最深的地方采聚雪花,两小时后,瓶中的雪化了。令我惊讶的是,这雪水不仅略显浑浊,而且瓶底还沉有少许的细微的煤灰。

⑾回到武汉,我把分别采自多伦多与哈尔滨的两瓶雪水放在一起比较:一瓶洁净,一瓶浑浊。为什么同样的雪花,融化后会有如此的不同呢?我对两地的雪,其欣赏与景仰的程度是一样的,可是结果却迥然相异,令我沮丧。古人讲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

⑿这两瓶雪水,将永在我的冰柜中收藏。

众所周知,熊召政先生的文笔很老练,可为何文章不开篇直接讲“收藏积雪”,而要从一次意外的经历开始呢?这样的写法,对全篇的结构有何作用?请联系文本作出你的阐释。

第九段作者讲自己站在大金国都城的遗址上感慨万分。设想一下,如果是你,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你会想到一些什么?请把它有条理地写下来。

文章第十一段写道:“从这两瓶雪水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纯洁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感观的认同;它更应该是潜质的晶莹,心灵的默化。”对此,你有怎么样的认识,请联系文本和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条理地谈一谈。

【小题1】文章开篇之所以宕开一笔不直接写“收藏积雪”,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可看性,丰富文章的内涵;一方面也是在逐步引导读者领略雪的力量、雪的风采,为下文描写自己对雪的热爱做一个情感的铺垫;一方面在全文结构中完成了盼雪和赏雪的过程,丰富了“收藏”所具有的人文内涵。

【小题2】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即使再强大的王朝,也无法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在此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显得无比的渺小和无助。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不是我们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我们跨步向前的阶梯。珍视历史,珍视当下。大雪覆盖的土地呵,你承载了多少期望,实现了多少梦想啊!

【小题3】(1)作者以小见大,通过细心观察两地采集到的积雪,有感而发。

(2)表面的“光洁”和“无瑕”是最迷惑人的东西,我们应该对此保持应有的清醒,不要受其蛊惑。对事物和问题的了解,应该努力深入到内部,通过挖掘能在更为本质的层面理解它。

(3)似雪花这般看似“纯洁”的物件,在中西文化环境中居然有了明显的差别,以此作为一个观察和批判事物的切入口。我们对于浩瀚的中西文化均应抱有一种追寻真理,找寻自我,独立思考,坚持不懈的态度,以便能够更为精准地评估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中的别样人生。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16~19小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__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__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这对老夫妇的儿子早在数年前就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为什么?

小说多处描写冬夜的雪花,分别有什么作用?请任选文中的两处例子加以分析。

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亲情,有人则认为是表现冷酷的现实。对此你持哪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小题1】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

认这个事实(2分),其中蕴涵着老夫妇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1分)

【小题2】①开头:“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作用: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②陌生男子敲门之后:“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作用:推动情节的展开,也暗示小说中人物心情的变化。③结尾:“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作用:回应开头,烘托出静寂悠远的意境,也暗示出小说中主人公心情的平复。(选出两处句子2分,分析两句作用4分)

【小题3】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③首尾呼应。(每点2分,每个观点1分,适当的分析1分)

【小题4】示例一:歌颂真挚的亲情,对儿子的极度怀念用活着的假象来安慰,表现“可怜天下父母心”主题。示例二:鞭挞冷酷凶暴 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表明观点1分,论证过程每举一点来自文本的论据2分,语言表达有条理1分。)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⑵有善始者实繁,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⑶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⑹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⑻汩余若将不及兮, 。 (屈原《离骚》)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韩诗外传》)

⑴宁移白首之心⑵能克终者盖寡。⑶申之以孝悌之义⑷千呼万唤始出来⑸无边落木萧萧下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⑺此情可待成追忆⑻恐年岁之不吾与⑼乱花渐欲迷人眼⑽树欲静而风不止


解析:

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中国作协副__、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柏杨自己也曾说:“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一位网友说:“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陈建功的话?

答:

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

答: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答:

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小题1】领起下文,奠定基调。

【小题2】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小题3】(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__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 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小题4】(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

(2)强烈的爱国忧国。

(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安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恸: 极度悲哀,痛哭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同一类人

下列句子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③④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翻译下列句子。

(1)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解析:

【小题1】因:于是

【小题2】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小题3】“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小题4】(1)“数”1分,“辄”1分,句意通顺1分

(2)“尝”1分“信然”1分,“不之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 形骸(hǎi) 慰藉(jiè) 间或一轮(jiàn) B:新正(zhēng) 炮烙 (pàoluò) 伶俐 (líng) 窈陷(y??o) C:迄今(qí) 俨然(yǎn) 讪笑(shān) 怂恿(sǒngyǒng) D:耷拉(dā) 骁勇(xiāo) 龟裂(guī) 门扉(fēi)

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4分,不超过15字)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4分,“真”“ 善”“美”各1分,语言流畅1分。)


解析: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到某公司求职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说出该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对: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2分)

应对:回答时要肯定自我,巧妙转化“不足”, 回答时要坚信自我,体面解除尴尬,语言要得体。应对语音啰嗦的要酌情扣分。(3分)


解析:

示例一(希望留下,争取机会):单纯也是一种美德,而且我乐于并善于学习,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试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C.其学务穷研造化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 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

C.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是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 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翻译古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②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①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处境窘迫的人。

②唐寅察觉他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假装疯癫,(最终)得以回乡。


解析:

【小题1】就,趋,这里指到任

【小题2】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

【小题3】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寅的聪明才智)

【小题4】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小题5】①“虽”,即使,1分;“何乃”,为何,1分,“效”,仿效。

②“察”,察觉、知晓,1分;“异志”,谋反的意图,1分;“以”,得以,1分。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朱光潜先生的《美感与快感》。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 。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

①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 ②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③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喜欢所欣赏的形象 ④或者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A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