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所以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4、800字左右。
一
强势背后的危机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胜,强势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就象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缚束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时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认清利害,却为一悲痛所误,酿成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单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能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功利之心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地击败对方,便会产生一种急躁心理。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而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但他往往不是强大的,甚至是脆弱的,由于害怕失败,他们不甘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做一支末势之强弩。纵观历史,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有时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一些强者一旦被认可,便产生了懒惰的心理。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努力争取第一的宝座。历史上有多少盛世强朝在歌舞升平中沦陷?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如果不思进取,最终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像一个百宝箱,帮助智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有时又像一个沉重的包袱,它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
简评:
作者从鲸的角度立论,论证“强势背后的危机”,给人警醒。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
二
灵巧,制胜的法宝
与体型巨大的鲸相比,沙丁鱼瘦小不堪,本来强弱悬殊的一场较量,结果却令人跌破眼镜,为什么?因为沙丁鱼以灵巧制胜。它遇到鲸之后,立即向岸边游去,发挥它的优势,运用自身的条件,战胜了庞大的对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愿意成为鲸还是沙丁鱼?你可能会说既然不是这样,谁不愿意成为庞大有力的鲸呢?灵巧只是我们在生活中制胜的技巧,而不是制胜的全部因素,如果鲸能够冷静点,一万条沙丁鱼也敌不过它,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于注重技巧而忽视了实力。
但在有实力或存在某些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灵巧依然是制胜的法宝。二战时有一个坦克战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堪称不败之师,作战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处于劣势一方的将领想了一个好办法,当时是在沙漠之中,他就让一些人赶着骆驼,假装是沙漠中的商人,向坦克军走去,坦克军起先没有当回事,就让他们走进了阵列,谁想,这些人刚进去,就把护卫的士兵打死了,坦克军只能干瞪眼,距离太近,不能发炮,结果,这个坦克战队乖乖地被制服了。这无疑是军官灵巧的作战方法创下了功绩:以己之巧,攻彼之滞,这就是灵巧的力量。
当然,除了战争之外,灵巧在经济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据英国的一家报刊统计,全世界排名前20的巨富中有一半都是零售业连锁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贩卖小商品的理念来经营的,而在排名前50的巨富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搞汽车与地产之类的企业。像飞机制造类的工厂更是一个也没有。这种面向大多数人的一种销售模式,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调整经营策略,因此灵巧成为制胜的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成为“鲸”,既拥有雄厚的实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沙丁鱼的胜利,运用灵巧这一成功的法宝来化险为夷。
简评:
作者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确立灵巧是制胜的法宝的主旨,主要从战争~经济活动两方面展开论述。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成为强者,同时,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用“灵巧”制胜。
本题只给材料不给话题,而要求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因为审题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所以作文就要以“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为范围。因此,题目中的材料,就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材料。
可以从鲸的角度立意。在水中庞大的鲸无疑是强大的,而当它无所顾忌地对沙丁鱼穷追不舍时,却没有想到危险逼近,自己原来的优势在沙滩上就成了致命的因素。由此可以立意为: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要有忧患意识,莫让贪婪之心葬送自己的前程等。
也可以从沙丁鱼的角度立意。身体瘦小的沙丁鱼向沙滩方向游去是十分聪明的,善于利用自身条件和有利地形而引强敌于困境。由此可以立意为: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
还可以从鲸与沙丁鱼的关系着眼确立文章主旨。鲸的贪婪使它在面对沙丁鱼这个猎物时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从而使明显的强弱之势出现逆转。联系实际可以考虑商场中的胜败,军事上的胜败,政治上的胜败等。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立意,作文都不能就鱼说鱼,而必须由鱼及人,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现实意义。
审题
鲸------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死亡
沙丁鱼-------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逃生
立意
1 鲸在利益的驱动下失去了应有的警惕(理智),只能走向毁灭。(贪婪的毁灭)
2 沙丁鱼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在危险来临时,善于利用对手的缺点,为自己创造求生的机会。(冷静的智慧)
在面对强者的压力时,在面临灭亡的危险时,处变不惊,善于运用策略力挽狂澜,为自己赢得胜利。
3 沙丁鱼太弱小,与强大的鲸做正面对抗只有死路一条,不择方向地慌乱逃命也可能面临绝境,而选择逃往海滩则是明智的选择。沙丁鱼在危急时刻保持清醒,赢得求生的机会。
4 贪婪与机智(对手相遇智者胜)
5 危急时刻避重就轻,寻找突破口。
【选材】
1 一个贪官的贪婪之心(鲸)与权势利益(沙丁鱼)的较量。
2 反倾销的胜诉。
3 诸葛亮的空城计。(利用司马懿疑心重这一缺点)
4 __领导的游击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山 峦 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__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葡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__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__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加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__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要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渴望自由②反对__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__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2. 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3.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第l题考查对几个段落中重要语句的筛选、理解与整合能力。第2题考查对一个段落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第3题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回答。
1.本题考查对几个段落中重要语句的筛选、理解与整合能力。它的语境在文章前三段的以下文字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
2.领悟第4自然段的语境,关键是要会合理切分,能条理清晰地回答。
3. 首先应看到与问题的呼应,然后就应考虑“山峦”的比喻义,再有就是要考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所以思路的指向应从文章的主旨来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象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文卡拆信时为什么“无精打采”且“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2.你对妈妈来信“总是千篇一律”且“絮絮叨叨”怎么理解?
3.小说第4段对文卡支出的“项目”列举得很细,是不是有些罗嗦和多余?谈谈你的看法。
4.设想一下,当文卡看到信封中飘落下来的三卢步时的反应。
1.因为母亲的来信总是千篇一律的“自己身体好”嘱咐文卡保重之类的话,再就是说些别人家的生活琐事。文卡认为母亲的生活趣味不高,他不理解母亲的心。
2.母亲年岁大了,惦记着儿子是孤独寂寞的母亲惟一的安慰,她的“千篇一律“和“絮絮叨叨”是她爱儿子的一种方式,就好像和儿子面对面聊天。
3.这些表现文卡为自己考虑得多,为母亲考虑得太少。
4.应是震惊、猛醒。因为文卡其实还是爱母亲的,他还担心给母亲寄10卢布而被村里人笑话。(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提示:文卡对母亲的来信由“焦急地等待”变成“露出讥诮的冷笑”“轻蔑地蹙起眉头”,对母亲的信件已经近乎麻木甚至不屑一顾;作者详细地叙述了母亲信件的内容,也不厌其烦地写了文卡在拿到工资之后如何替自己精打细算的情景。儿子将所有的都考虑了,惟独没有考虑到自己仅有“一点点养老金”还“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的母亲!鲜明地对比中,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就更加得以凸现无余!小说结尾“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个近乎特写似的镜头震撼了读者,更应该震撼了文卡。
1.无
2. 无
3. 无
4.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寄黄几复①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因为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1)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4分)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请分析作者借此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 ①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短时间相聚之乐与长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照。②句法上,不用一个动词,两句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画面,形成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答对一点2分。)
(2)对黄几复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对黄几复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而不能受到重用的怜惜和不平。(2分)
无
阅读短文,完成1-4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2.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3.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4.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1.(1)将文化遗存放到国外,未必能得到有效保护;(2)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3)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也将不存在了。
2.第一部分:作者由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引起的争论入题,阐发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存的问题。
第二部分:在阐发保护文化遗存很重要的观点的基础上,递进一层,回答怎样保护文化遗存的问题。
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制定更为详尽的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存;政府需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保护工作等。
4.放弃空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1. 无
2. 无
3. 无
4.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这首古乐府诗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无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
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18部。
B.《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
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C.史记》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
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
师。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略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稀有金属及煤炭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无序生产及盲目出口等不正常现象,这些战略矿产资源未发挥足够的效益。 B:新版《红楼梦》的海选演员报名已在昨天截至。 C:詹姆斯·金为营救妻女而在冰雪中走失后,他的父亲不断地乞求,希望奇迹出现。 D:今年虽然考生在研究生入学初试中取得高分,但如果在复试中思想道德不合要求,也将一票否决。
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
,
,则
( )
A. B.
C.
D.
B
如图,设正三棱锥[c0246a07cb6c14b0.gif]的各棱长为[00a386d559012c8d.gif],
[2a6091861b1a8dc8.gif]则四棱锥[f577fcf58800c024.gif]的各棱长也为[00a386d559012c8d.gif],
于是[1819acfaf91f9cf0.gif]
[49ea00bb0c098327.gif]
[d952cf43796b1632.gif]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 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A.起用 体味 侧目 B.起用 体验 刮目
C.启用 体味 刮目 D.启用 体验 侧目
C
[“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原句中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了。 “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两词中有不同的语素“味”和 “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了。“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