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__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往谕之 谕:晓谕 B.但戒严奉家庙 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 分:区别 D.希烈僭称帝 僭:越位、超过本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所也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D.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真卿明知去__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__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__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__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__烈的弟弟__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__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7.B

8.D

9.C


解析:

7.(分:天数,运数)

8.(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A.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9.(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__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__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他见到__烈,宣读圣旨,__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__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__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__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__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__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__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__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去了。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__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

__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颜真卿看到__烈,说道:“生死是有运数的,你不必再说什么了!”适逢__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__烈,推颜真卿为元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于是把颜真卿押送至蔡州。颜真卿估计这次必死无疑,便定下遗书、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墙下说:“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__烈僭号皇帝,派人去问颜真卿登基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主管国家的礼仪,我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兴元年间以后,官军的力量又强大起来,叛贼担心形势发生变化,派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那里,满院堆满柴草,对颜真卿说:“你如果不变节投降,就把你烧死!”颜真卿站起来向烈火扑去,辛景臻等人马上拉住他。__烈的弟弟__倩因与朱泚同谋,被朝廷处死,__烈大为恼怒,就派太监等人来杀害颜真卿,他们对颜真卿说:“圣旨到!”颜真卿行礼听旨。太监说:“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我出使没有完成使命,罪该赐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从长安出发的呢?”那太监说:“我是从大梁派来的。”颜真卿大骂:“分明是叛贼,怎么能称圣旨。”于是颜真卿被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 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 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小题2】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小题3】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

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寂寞 杀风景 涣然一新 邯郸学步 B:诀别 挖墙脚 怀瑾握瑜 适得其反 C:弩钝 掉书袋 怒发冲冠 磋砣岁月 D:憧憬 跑龙套 根深蒂固 坐壁上观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B:什么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C:江苏南通机场建成后,当地曾一阵欢喜,称“南通南通,不再‘难’通”。但事实上,南通机场开航至今,一直陷入亏损境地,成为当地的一个沉重负担。    D:还有不少因素使铁容易生锈,如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表面粗糙,铁中杂有其他金属……等等。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风险往往要大于获得的效益。 B: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C:火车站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给的权力,只为人民谋福利,”牛玉儒用一生实践着这句话,直到2004年8月14日累倒在任上,再也没有起来,时年51岁。 B: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C:“我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更重视风险评估。”薛组长强调说:“在安全和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之前,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需慎之又慎。” D:在中国,信托和银行、证券、保险并列成为金融的四大支柱,信托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考虑利用信托的方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__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__的闸门而拥有一颗__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小题】

 BE


解析:

【小题】

 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之,遣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赐绯,而载已病,不能朝谢。居百余日,乃力疾入直学士院。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朴曰:“公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诰。及为学士,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俱被进用。穀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奕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__之臣也。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惟知所用尔。夫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暴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材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使君子、小人各适其分,而身享安荣。治乱相去虽远甚,而其所以致之者不多也,反其所置而已。呜呼,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况于五代,士之遇不遇者,可胜叹哉!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知制诰,迁翰林学士 知:知道

B. 而载已病,不能朝谢 谢:道歉

C. 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 易:容易

D. 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 治:太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 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D. 兴国所用,__之臣也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扈载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才华横溢,受世人推崇,世宗非常器重他,屡次升迁他的官职,得知他生病,世宗也很关心他,派太医为他诊治。

B.王朴非常赏识扈载,向宰相李穀推荐扈载,李穀认为扈载命薄,担心他不能胜任,所以长期未予任用,在王朴的追问下,方拜知制诰。

C.陶穀文辞粗劣,人品很差,善于阿谀奉承,竟然受到世宗赏识重用,可见世宗昏庸无能,贤愚不分、忠臣不用。

D.作者认为盛世和乱世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形成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改变了君子和小人的位置而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

(2)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

(3)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扈载)曾经按序编排历代统治者衰败兴盛太平动乱的事例,写成《运源赋》,非常详尽。(次、有国、治乱之迹、为)

(2)当时,天子英明神武,乐于延请天下的奇才,特别礼遇文学之士。(延、礼)

(3)(周世宗)所任用的臣子都是五代的士子,难道(他们)在晋、汉时都是愚蠢懦弱的,但到了周代就变得智慧贤能了吗?(判断句式、状语后置、愚怯、材智)


解析:

【小题1】A知:主持,执掌;B谢:感谢;C易:改换,改变。

【小题2】A于是/趁机;B认为/凭,根据;C表转折;D所﹢动词/为…所,表被动。

【小题3】陶穀进用,不能由此推断世宗昏庸。“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可见世宗能知人善任。

文题:从__到__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然后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从形式上看,题属于半命题作文,需要考生填两个空完成题目,然后进行写作。它既保留了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力求避免宿构现象,又具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所填的两个空,应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事物、两个阶段,它们之间的转变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规律性。它要求考生站在理性的高度对自己的经历、体验或见闻进行认真地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思想内涵,升华自己的人生。做到这一点,再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加以合理的选择,巧妙的组织,很好地完成这篇作文应该不是难事。 如果不注意审题这一环节,弄不懂命题的意图,随便填这两个空,写什么“从小到大”、“从高二到高三”等等,难免落入取材庸俗的窠臼。

参考文题

从此岸到彼岸    从幼稚到成熟   从旧愁到新愁   从入门到精通

从优秀到卓越    从忘记到铭记   从传统文化到快餐文化   从单行道到立交桥

从书信到电子邮件   从释怀到超然   从孔子到于丹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从人们公仆到官老爷   从花季到雨季   从明月到诗人  从花开到花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