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下列对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正确的是()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下列对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是( )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__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__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2)分别列举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一项措施?(3分)
(3)在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4)你如何评价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10分)
答案:(1)核心内容: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3分)
(2)唐太宗设道为监察区;设三省,分相权为三。(任1分)
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设三司使等职分割相权。(任1分)
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归六部。(任1分)
(3)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分)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1分)
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分)
(4)进步作用(每点2分,共 6分):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即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即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即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任答2点,每点2分,共 4分):
①政治上极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人民处境恶化;
②思想上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
③经济上“重农抑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④国民性上,造成人民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
问答题(24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__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2)在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__政治(或君主__制度)。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__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__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趋势:由盛而衰。
解析:
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史实情况及综合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难度不大。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2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总体来说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和强化(本题共10分)
(1)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经济基础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哪些方面的保障?
(2)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何时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
(3)请你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评价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1)小农经济(1分)兵源和税源(2分)
(2)儒家思想(1分):西汉中期(或西汉)(1分)
(3)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有利于大型公共建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等(任意答3点可以给分,
消极作用:思想文化的控制,皇帝__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或明朝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给1分;若学生列举史实,如焚书坑儒、奸臣宦官当政政治腐败、明朝厂卫制度导致社会__等,也可给分)
解析:
(1)该制度与自然经济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了解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2)维系中国__统治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之所以登堂入室,关键在于董仲舒在西汉武帝时的发展(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前后两期来评价,并且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述,错误的是( )
A:秦始皇提出并建立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发展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__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24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__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2)在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__政治(或君主__制度)。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__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__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趋势:由盛而衰。
解析:
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史实情况及综合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难度不大。
秦开创的__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有一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数学的方式了展示了该制的内涵,同学们纷纷进行了解读,其中解读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A:同学解读说:a表示君主__,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__主义中央集权制。 B:同学解读说:a表示封建__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__主义中央集权制。 C:同学解读说:a表示__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__主义中央集权制。 D:同学解读说:该图无法正确阐释__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
下列对中国古代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秦始皇提出并且建立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唐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使__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