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2009年10月31日,《新闻联播》用43秒在国内新闻即将结束之时,简要报道了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消息。
材料二:2009年10月31日,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都报道了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消息,并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以及对国家的突出贡献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1)不同媒体报道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方式不同。(2分)
(2)参考示例一:同各大网站详细的报道比,《新闻联播》的报道过于简单。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国新闻媒体的权威,《新闻联播》应当对他的逝世给予更大的重视更丰富的报道,以此突显科技强国、人才立国的理念,展现国家对人才对科学技术对爱国之士的重视。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不同媒体的报道有不同特点。《新闻联播》简要报道也情有可原。作为全国新闻播报的权威,《新闻联播》有其特定的播报规格,其他人都是灵堂吊唁时才播报,央视的处理已经表示了对钱学森的重视。而网站资讯空间大,更新速度快,更容易全面及时展现钱学森的生平情况和突出贡献。
评分标准:必须观点明确,并立足媒体播报方式(简单/详细)来论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3)不矛盾。前事可悲,今复可笑。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燃”
2.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裁数日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匈奴使来数日
4.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5.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C
【小题6】B
【小题1】薄:减低
【小题2】连词,表目的.A、B、D均为介词
【小题3】因:乘 A会:召集;适逢.C裁:通“才”;裁决.D使:出使;使者
【小题4】奉:接待.B绝域:极远的地方.C谋泄:导致计谋泄露.D死无所名:白白的送命。名:明
【小题5】前句表现的是其英勇善战
【小题6】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从其“奉超礼敬甚备”可知
参考译文: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为代司马,带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就回来。窦固认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从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域。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后来一下子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随同他的官兵说:“难道不觉得鄯善王广礼敬的心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北方敌人的使者到来,他心里犹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边好的缘故。聪明人在事物未出现端倪时就已经看出来,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就叫来鄯善国的侍者,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侍者惊慌害怕,就把情况全部都说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闭起来,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喝酒。酒酣时候,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荒漠极远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来求得富贵。如今敌人的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广的礼节诚敬就没了。如果让鄯善王将我们送给了匈奴,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我们该怎么办!”官兵们都说:“现在处在危险的地方,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现在的办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一定会吓破胆,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业了。”大家说:“应当跟从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气说:“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从事文绉绉的一个庸俗官吏,听到这事一定会害怕而让计谋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壮士。”大家说:“好。”刚入夜,班超就带着官兵奔向敌营。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着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门两旁。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
,直线
:
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
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的方程;
(II)设椭圆的左焦点为
,右焦点
,直线
过点
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
垂直
于点
,线段
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III)设与
轴交于点
,不同的两点
在
上,且满足
求
的取值范围.
(Ⅰ)∵[b69756d21ccc517a.gif]
∵直线[7b2d8375bed9b7d5.gif]相切,
∴[d37400c57163a027.gif] ∴[aba0ca2edfd3c6cc.gif] …………3分
∵椭圆C1的方程是 [8d416bfcf9d928b5.gif] ………………6分
(Ⅱ)∵MP=MF2,
∴动点M到定直线[10352cb1f5546933.gif]的距离等于它到定点F1(1,0)的距离,
∴动点M的轨迹是C为l1准线,F2为焦点的抛物线 ………………6分
∴点M的轨迹C2的方程为 [ecd437e9b3b4643f.gif] …………9分
(Ⅲ)Q(0,0),设[c2af052bab645fe2.gif]
∴[f9586517ffb4afb4.gif]
∵[9851482d21c2618e.gif]
∴[8e38ce49843f8e57.gif]
∵[91d8ed78443fe3de.gif],化简得
∴[c822459c44e2eb12.gif] ………………11分
∴[1ee9d16914390ee3.gif]
当且仅当 [991d4ed06ebd135a.gif]时等号成立 …………13分
∵[2d6c6aba400eb758.gif]
∴当[51b58af26af31c0c.gif]的取值范围是[2791f26b939cc6e0.gif]……14分
同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节)
12.请分析第③段场景描写的作用。(5分)
13.请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6分)
①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3分)
②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3分)
14.文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属于作者所说的“秋日的灯盏”?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15.本文隐含了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分条加以概述。(6分)
12.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5分)
13.①庄稼从春种到秋收时间非常漫长,只有收进谷仓,希望才成为真实,才成为幸福的依托。(3分)
②秋天的人、文去掉了虚浮和华丽的东西,变得更加冷峻,更加朴实无华。(3分)
14.田野里在寒风中兀立的浆果和稻穗;农家透着芳香的谷仓;作家秋日里在乡村写出的作品。(3分)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3分)
15.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怄气/枢纽 抽搐/相形见绌 脍炙人口/栉风沐雨
B.市侩/荟萃 措施/厝火积薪 衣冠楚楚/冠盖相望
C.殉职/徇私 书笺/__ 数见不鲜/横槊赋诗
D.蛰伏/折本 涤纶/羽扇纶巾 汗流浃背/戛然而止
D
(A òu/shū chù/ chù zhì/ zhì B kuài/huì cuò/ cuò guān/ guān C xùn jiān shuòD zhé/shé lún/guān jiā/ji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A项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哪是目标,哪是举措,辨识不清,应是“围绕支持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民增收’……”;二是“重点”和“优先”重复。B项的语病是“关于”一词使用有误,“关于”一般表示关涉、范围,“对于”用于指出对象,“手机质量的投诉”是一个具体问题,应使用“对于”。D项的语病是句式杂糅,“不能不发挥……”和“……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其中一种表达即可。)
遵义会议是中国__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
A.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C.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
D.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史实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时间信息的提取。中共开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之后。中共根据国情提出的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因此A、B、C三项都是由于时间上的不符不合题意的要求。
2003年12月13日,由旅日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重6.6吨的“和平大钟”,在南京
撞响66声。对此举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纪念66前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遇难同胞 ②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③警示世人铭记历史、深思历史 ④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掩盖暴行的行径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与调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明确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极力否认侵略、掩盖暴行。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15个字。
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神奇的“天路”正成为海内外媒体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的战场。“每天要求采访的电话络绎不绝,人手少的时候接都接不过来。”驻扎在拉萨西藏宾馆的铁道部工作人员说。新华社地青海格尔木和西藏分别设立了采编平台,抽调近120名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在一线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据了解,除了铁路部门确认的600名媒体记者外,云集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国内外其它媒体记者也超过了400人。一场争夺观众、读者、网民眼球的新闻大战已经开始。
青藏铁路开通 采访记者云集/青藏铁路开通 引发新闻大战。(答案必须包含两个要点:青藏铁路〈开通〉、新闻大战〈记者云集〉)
青藏铁路开通 采访记者云集/青藏铁路开通 引发新闻大战。(答案必须包含两个要点:青藏铁路〈开通〉、新闻大战〈记者云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