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每个要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固山①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②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①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长江畔。②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试分析第二句中的“坐”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5分)

 (1)清秋季节,落晖之下,诗人坐在北固山的绝顶,眺望形似铁瓮的镇江城和奔流的长江。一个“坐”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旷达的心态。(3分)

(2)诗人先正面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然后写青天竟给人向西飞掠的感觉,从侧面进一步突出长江东流的迅疾,(3分)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写天来写江,出人意料,新颖独到。(2分)


解析:

阅读这首题画咏物诗,回答问题。(6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⑴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⑵本诗四句中,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句?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①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分)

②答案示例:第一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第二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写出了其孤独、寂寞的形象。

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

第四句,以拟人的手法抒发孤独、悲愁之情;“独向斜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4分)(明确回答,能合理说明即可)


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7-9题(每题4分)

举头望明月

●孙雁群

李白,一个伟大的行吟诗人,在他步履匆匆的漂泊生涯中,曾经无数次在静夜中举头眺望故乡的明月,也曾经无数次低头写下思月伴月邀月吟诵天山月长安月的华美诗章。但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这首《静夜思》,简单明了,不枝不蔓,径直走进每一个异乡游子的心灵深处。

  这就是朴素的力量!在古人的笔下,月亮是皎洁的,月亮是富于想象的,月亮也是善解人意的。它看过思妇在月下捣衣,它听过游子在月下吹笛,它祝福过“人约黄昏后”的双双倩影,它也感叹过“飞镜又重磨”的白发欺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月亮已经无法让人体味“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那样纯美的思念和祝福了。张若虚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也许认为一轮明月亘古不变,他并不知道,今时的月亮已经没有古时的诗意,而且那个不能发光的球体,在现代科技的高分辨率的拍摄中,不仅尽失神秘,而且变得裸露、憔悴而苍凉。

  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城市的月亮是孤独的和苍白的,多变而跋扈的霓虹一直向高空肆虐,而那个纯洁而温和的“白玉盘”,则被挤向远远的天际。灯火通明,夜夜笙歌,人为的光明已经撕裂了城市的__,而高楼、车流以及喧闹的人群也把属于月夜的宁谧和悠远一扫而空。在这样纷繁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争强好胜让我们充满棱角,追赶潮流让我们失去耐心。我们用不断制造的光明来驱赶__,我们用灯红酒绿的繁杂来掩盖明月的清朗。举头望明月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慢生活时代更是一种遥远的梦想:没有举杯邀月的闲情,没有月下小酌的雅致,更没有踏月归来的亲切和温暖。

  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属于迟子建所谓的“处子般鲜润的、干干净净的__”。如果我能够,我一定要再看一看古时的月亮或者像古人一样再看一次月亮,在某一个凉爽的季节,在某一处淳朴的山寨,那里,应该有沉默的山林,简洁的房舍,漾起点点银光的汤汤小河,和无边高远的辽阔的苍穹。

  1996年我在鱼木寨举头望明月,2000年我在周庄低头思故乡。但现在,这一个美丽的山寨,这一个淳朴的古镇,都已经成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旅游胜地,明月之下,星光之中,抢占主角位置的应该是更为热闹的民俗的或者文化的表演吧。

  又到中秋月圆时,那满天的清辉,遍地的银光,有多少思念与牵挂都在静静地对月倾诉……

  (2008年9月11日《张家港日报》)

7.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8.作者为什么说“举头望明月,应该属于乡村的静夜”?

  9.文章把古代月亮与现代月亮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7.以李白的诗引出话题,写古代月亮,写出了“月亮是富于想象的,月亮也是善解人意的”。然后写现代生活的发展,都市的快节奏,使我们“没有举杯邀月的闲情,没有月下小酌的雅致,更没有踏月归来的亲切和温暖”。最后点出了适合“举头望明月”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纯朴生活的向往。

  8.乡村的静夜,有一种清新、朴素、自然的氛围,可以体会举杯邀月的闲情,月下小酌的雅致,踏月归来的亲切和温暖;适合于倾诉思念与牵挂。

  9.一则表现了作者对富有诗意的纯朴生活的向往,再则表现了对纷繁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无奈和厌弃。


解析:

7无

8. 无

9. 无

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解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史记》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我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祥林嫂、孔乙己、刘和珍、《故乡》中的闰土,这些他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思想。

C.夏衍,原名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林家铺子》、《祝福》,《包身工》被誉为报告文学的“里程碑”,鲜明的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D.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新的资讯。

B


解析:

刘和珍非小说中的形象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六年前围棋推出围甲联赛后,中国象棋界有关人士就希望能够步人后尘,举办职业化的象甲联赛。 B:沈阳市从提高市民道德水准的角度出发,加强文明出行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使某些市民的粗俗行为在其自我修正中化为乌有。 C:人们爱说一句话,叫做东方不亮西方亮——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太阳落下去还要再升起来呢! D: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商业界,营销策划机构一定会鼎力相助客户,使其在市场上傲视群雄,赢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标签:系统默认该标签表示题目的开始。

标签:每道题的答案。


解析:

标签:每道题目的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B.在2009斯诺克英国锦标赛上,丁俊晖不孚众望,以十比八的比分击败排名世界第一的希金斯,取得冠军,蓄势三年再次捧杯。

C.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D.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A.


解析:

(A.曲尽其妙,表现的技巧非常高明, 曲折而委婉细致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B.“不孚众望”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语意相反,应为“不负众望”。 C.“评头品足”是贬义词,原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女人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D.“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罗先生性情乖张,胸无城府,睚眦必报,许多同事都对他的言行提出了批评。

B. 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红森去世后,贫寒的家境逐渐被人知晓,他生前身无长物,连像样的现代化电器都没有,着实催人动容。

C. 新闻舆论在当代社会虽然被号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但仍不应随意地对法院生效的判决指手画脚,评头品足。

D. 最近媒体争相报道传播的这篇文章,大胆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见解,突破了传统观念,使人读后颇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A


解析:

(“胸无城府”比喻胸襟坦荡,没有什么隐藏,褒义词。B.“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C.“评头品足”原指评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现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也写作“评头论足”。D.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