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年轻有为的高三学子们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着较大贡献的人才。 B:这家工厂的干部职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经营效益有了极大的改善,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C: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从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朱自清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因此对他的诗作予以热情的评价。 D: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B: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C:我托他买“青年自学丛书”——《环境保护》和《人体卫生》,他满口答应了。 D: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发现书中有不少忤触皇权的话,大为恼怒,对人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
(2009年4月南通市第二次调研1题)宗法制有利于西周稳定统治秩序,主要是因为它
A: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 B:扩大了统治疆域 C: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 D:被历代王朝沿用
(2009年3月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1题)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__制度动摇 B: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山东省聊城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1题)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 ( )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__”中,刘__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__》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__的尊严,谁要罢免我__,要通过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__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__的人,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毫无结果,刘__最终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__案说明了()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 )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 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并且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吊唁 赝品 气焰嚣张 燕过拔毛 B:演绎 情谊 主观意测 自怨自艾 C:毗邻 脾胃 蚍蜉撼树 乐此不疲 D:囹圄 参与 生杀予夺 语焉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不同的“中国观”
张 华
①在全球化的当下,英国和美国“回应”中国的热情却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赴美签证需要面签,而且较难获签;赴英签证已无须面签,而且相对容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仍到处都是中国人,只要出门必能遇到;而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②尽管伯明翰学派倡导以平民为视野的大众文化,但其文化骨髓仍是精英的,是“端着架子”的贵族式的,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美国社会多元、综合、自由、开放,每种文化在这里都不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同时与他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美国人充满对中国的热情,知识阶层中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了解相当深刻,研究相当深入。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远超中英之间,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③如果再给出一些例子,也许很能说明这些不同。
④例一,美国日用品多数由中国制造,美国人若一周内不用中国产品,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会感到不舒服;英国当然也有中国日用品,但离开中国产品还可以“端着架子”生活。
⑤例二,在美国很容易收看到专门的中文电视频道,在英国想从电视新闻中得到一点关于中国的信息都很难,更不必奢望中文频道了。
⑥例三,美国银行ATM、地铁售票机等很多常用的电子设备设有中文提示和操作系统,公用电脑有多种中文输入法,很多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设有中英文提示,而英国没有这些。
⑦例四,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20%的中国学生。学校亚洲研究中心、东亚系、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中攻读学位的学生,90%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血统。另外,其他学院也有依相应专业设置的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许多金发碧眼的学者能说流利的汉语,更多学者到过中国。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即使有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也是凤毛麟角。
⑧例五,在哈佛大学附近的书店随便逛逛,就能拍到关于中国的图书照片,读者可以自行诠释哈佛人对中国的研究热情;至于英国,像伯明翰、牛津、剑桥等地最大的书店,有关中国的图书寥寥无几,也不会有专门的分类书架,即使偶尔找到两本,也多类似于ZHANG RONG著的WILD SWAN或MAO。
⑨还要说的是,2006年,英国政府再次提高国际学生学费。英国大学不仅普遍吝啬,很少提供奖学金,而且两眼紧盯国际学生腰包里父母的血汗钱;美国大学则用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年轻有为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美国大学则是花钱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⑩英国已从殖民时期的所谓“日不落”帝国,经过世界反殖__动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进步,逐渐变成后殖民时期的“日日落”帝国;美国虽然也曾不断经历挫折和滑坡,尤其是“9.11”的冲击,但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
(选自《凤凰周刊》2007年第30期)
17.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国人赴美签证较难,赴英签证相对容易,说明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B.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人多寡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签证制度的不同。
C.英国人较少使用中国日用品,说明英国人对“中国制造”信不过,怀有偏见。
D.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中英之间的相关交流频繁得多。
18.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能从国际往来的纷繁表面现象之中,看到英国与美国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
B.英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美国大学则能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C.头脑(观念)是一切行为与表象的源头。英美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半取决于他们的观念。
D.在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世界的胸怀与文明的视角,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气度与远视。
19.文章中间的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具体分析这部分内容说理上的特色。
▲ ▲
20.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英国和美国出现不同“中国观”的原因。
17.D
18.B
19.(1)从不同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2)将美英两国的例子一一对比,观点易为人所接受(3)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晰。(每答对一点给2分)
20.(1)英国的文化骨髓是精英的,是贵族式的,美国社会是多元、综合、自由、开放的。(2)多数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好奇阶段;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热情,对中国社会了解深刻,研究深入。(3)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4)英美两国经济发展强弱程度的不同(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
解析:
17. A.“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说得不正确。从全文来看应该是美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B.“一个中国人都见不到”说得不正确。相关的原文是“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C.原文中无此说法。相关的原文是“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
18. “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说得不正确。原文中说“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并不是“只会赚钱”。
19.考查不同论证方法的表达作用及相应的语言特点,从相关语段总结。(每答对一点给2分)
20.文章中间的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论证英美不同的“中国观”,联系上下文,可从②⑩段归纳。
相同状况下,在体积相同的三个烧瓶中分别盛NH3、HCl和NO2气体,并分别倒立在水槽里,充分溶解后烧瓶内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设烧瓶内液体未扩散到水槽里)( )
A.1∶1∶1 B.2∶2∶3 C.3∶3∶2 D.2∶2∶1
A
解析:
盛三种气体的烧瓶倒置在水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和进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都满足相等,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均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