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C.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经世致用”的理想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

B.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C.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D.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项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A、D两项局限为“诗歌”。B项谈的是地域。(3分)

【小题2】按“儒”的观点,“治国”应“身体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遥”。从文中可理解出以上含义。(3分)

【小题3】“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那年暑假,我从学校回来,看到特地赶到车站接我的父亲,他黑了许多,瘦了许多,头上也全白了,我一下望而却步,不能自已。 B:迪拜,一座在沙漠星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C:地球上的大片蔚蓝,是生命最初孕育的地方,它博大宽广,带给人类恩惠,与人类朝夕相伴,息息相关。 D:年仅14岁的四川小将胡亚丹在第17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中力压群雄,夺得冠军,一下成为炙手可热的跳水名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爱你,塞北的白桦

葛昌永

我第一次看到白桦——在这寥廓的塞外。

曾经去过一次东北,那时的东北正是冰雪世界。我只在沈阳、长春温暖的城里呆了几天,没有能看到白桦。每当听到《我爱你,塞北的雪》时,眼前便浮现“大如席”的东北雪花,皑皑雪原的幻景,以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而当听到“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时,便想起白桦来。茅盾的那篇《白杨礼赞》使白杨精神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上了根,杨树好是好在它有顽强的生命力。白桦与白杨应当相似吧!

在北大荒阔大的原野上奔驰,远远看到一带蔚然的莽林,一望如一堵粉白的长城,随地平线蜿蜒起伏,消失到看不到边的远方;“长城”之上覆盖一层绿冠,墨绿墨绿,呈现一条飘弧,仿佛是条海岸线;海岸线之上,是湛蓝湛蓝的天穹;这便是远处看到的白桦林的大观。白桦林的这厢,铺陈到眼前来的,是茫茫的大樟叶草、小樟叶单或者五花草,风吹浪来,飘荡起伏,远近游弋,青黄不定,风吹草低,果见牛羊。走近白桦林,细看单个的白桦树,都一色地苗条标致,主干笔直挺拔,表现出蓬勃峥嵘奋勇向上的精神;树身粉白,显现出阳春白雪高洁不俗的个性;它的分枝婀娜,正像四川的桉树,袅袅婷婷,水仙子一般高高地擎着一把开放的绿伞;再来一点儿若隐若现的晨雾,朦朦胧胧,好一派仙风道骨的气质。白桦树的叶子细腻秀雅,微风袭来,它们在高高的树冠上频频地招动着手臂,孤芳自赏陶然自得的姿态,让人心醉。走进白桦林,琳琅满目的生命,各种花呀草呀以及与桦树共同生活的其它树木,都在万类竞自由的环境里不求为人所知自自然然地生存着。它们各得其所,草木是枯了荣荣了枯,花儿是开了谢谢了开;各种鸟呀虫呀蜂呀,嗡嗡作响,乱飞迷眼;单是蝶,就不知有多少种;有的蝴蝶花色,莫说没见识过,就是穷尽想象,也想不出,穷尽中国画的五颜六色也画不得。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是黑天鹅的家园,是许多珍奇物种的摇篮,是宇宙洪荒的自留地,是大自然的一块标本。于是,你就会于无意间骤然生出走入地老天荒,走入生命天堂的感受来。

这是谁人笔下可以书写出来的景色呢?除了大自然,谁又能够书写这样的景色!

“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白桦林本就是一种闪光的生命存在。尤其是,白桦树们乐于群聚,几乎是密匝匝地长着,谁也不妨碍谁,谁也不嫉妒谁,互相依偎互相平行互相鼓励互相翠高地成长着;于是,白桦林才能够有这样天生的大气派。人为的景色也很好,可是,当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现代化中,便又十分爱恋自然之美。不信,朋友,你就来这里,看看这北大荒,看看北大荒一望无垠的白桦林吧!或者驾轻舟,过三峡,夜渡一次巫江吧!

尤其是,当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创造的文明弄不好就会蚕食自然之美,将高空弄得灰蒙蒙,将江河弄得脏兮兮,将大海弄得红潮泛滥,将天空弄出臭氧层空洞来,还有物种的灭绝,“球温”的升高等等,感觉到什么时候人类的文明就会因为文明的不正常发育而遭受挫折的时候,那自然之美对我们不但是一种昭示而且也是一种向往。我们向往回到自然的怀抱,并不是厌倦更不是敌视现代文明,谁愿意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呢?只是,我们对自然美的向往,正可以提醒我们在不断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将人为与自然一致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地球之上呀!创造一种文明以牺牲另一种文明为代价,而这种代价以后会以更高昂的付出来补偿,那不是成本太高了么?——而今,人们的认识正在达到这种境界。今天,面对齐莽莽的白桦树,如果我们手中拿着刀斧的话,我们举得起来么?

显然,人类的认识果然正在达到这个高度。北大荒一望云蒸霞蔚的白桦林正在受到保护。让那些不珍爱自然界生灵的人们,来这里看看吧。看了,就会产生一种省悟。他们会由发现白桦的美,以物及物,因而珍爱自然界所有的生伞。博爱,是一种品德。斗争,应当只是实现爱的一种方式。人类所有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更有利于人类自己。白桦树可以启发我们这种爱,因为它太美了;太美的事物,总使人不忍心舍弃。北大荒要是没有白桦林,该多煞风景!徜徉在这林中,我们沐浴着自然之母的爱抚,体会到所有生命存在的寓意,仿佛看到无数青春的生命在闪光。我们会贴切地感受生命之伟大,自然之伟大。

文章第二段写了歌词“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闪光”,后文是怎样与之相照应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章第三段写了哪些景色?请分条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

根据上下文,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作者为什么号召“朋友”来“看看北大荒一望无际的白桦林”?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今年5月10日《语文新闻》:一种作文现象正在各中学校园里“时髦”着。作文写得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人们美其名曰“散文”;作文写得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美其名曰“杂文”;作文写得幼稚、低龄,美其名曰“童话”;作文写得晦涩、朦胧,不知所云,美其名曰“哲理文”,……

答:

示例一:一种作文现象正在各中学校园里“时髦”着。示例二:当前出现了为中学生作文文体不分找借口的现象。


解析: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为监狱里的玛丝洛娃做了哪些事,请简述。

(2)、请简述“鸣凤之死”的故事。

答:第( )题

(1)、聂赫留朵夫找到律师,积极准备把案件上诉到高级法院;然后他到监狱探视玛丝洛娃,请求她的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他还通过关系,把玛丝洛娃转到监狱医院当护士,最后还陪她流放到西伯利亚。

(2)、鸣凤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她向太太哀求,但太太不敢反对;鸣凤又想向觉慧求救,但又不忍打扰。出嫁前的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恰遇觉慧赶着写稿,他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于是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投湖而死。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⑴ 

⑵爱好仁德还应该爱好学习,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2分)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①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关河令:其音多哀怨。

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作简要分析。

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小题1】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雁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小题2】

相同点: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

不同点:周词实写眼前愁[b53b8e894e9aa12b.gif]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忧愁,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表达离别的伤感。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1】①俄罗斯方块”是一种电脑游戏。

②“俄罗斯方块”是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

③“俄罗斯方块”是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都市生活的象征。

④“俄罗斯方块”是都市人压抑而缺乏生气的心灵世界。

【小题2】①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当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并且产生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大意对即可)

②此处的蟋蟀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在城市人的心中,“蟋蟀”既是曾经有过的纯真生活,也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乡情。

【小题3】①因为流沙河的诗句是以蟋蟀为主,与本文所写之物一致。

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具有诗意的美感。

③引用诗句引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强化了作者对[e3e0164e298bb8d4.gif]于纯真的童年生活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对乡情回归的渴望(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儿时的生活是我曾经拥有却遗失很久的快乐,其中的主角就是蟋蟀。

②这段描写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

③对儿时的眷恋和渴望更表现出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弃。


解析:

【小题1】答对1点不得分,答对2点得1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2】大意对即可,每题2分,手法1分,内容1分。

【小题3】1点1分。

【小题4】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各2分。

于(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将有事于西畴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干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宋承信郎。父雷龙,乡贡进士。宗显之先世以武弁入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龙两举进士,宋亡,不及仕。及生文传,乃名今名以期之。文传少嗜学,十岁能属文,未冠,已有声誉,用举者为吴及金坛两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仁守诏举进士,文传首登延祐二年乙科,授同知昌国州事,累迁长洲、乌程两县尹,升婺源知州,又知吴江州。

文传长于治剧,所至俱有善政。自其始至昌国,即能柔之以恩信,于是海岛之民,虽顽犷不易治,至有剽掠海中若化外然者,亦为之变俗。初,长官强愎自恣,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虐使州民,家业破荡,文传语同列曰:“吾属受天子命,以牧此民,可坐视而弗之救乎!”乃亟为陈理,上官莫能夺,民赖以免。长洲为文传乡邑,文传徙榻公署,无事未尝辄出,而亲旧莫敢通私谒。会创行助役法,凡民田百亩,令以三亩入官,为受役者之助。文传既专任其县事,而行省又以无锡州及华亭、上海两县之事诿焉。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其在乌程,有富民张甲之妻王,无子,张纳一妾于外,生子,未晬,王诱妾以儿来,寻逐妾,杀儿焚之。文传闻而发其事,得死儿余骨,王厚贿妾之父母,买邻家儿为妾所生,儿初不死。文传令妾抱儿乳之,儿啼不就乳,妾之父母吐实,乃呼邻妇至,儿见之,跃入其怀,乳之即饮,王遂伏辜。

丹徒县民有二弟共杀其姊者,狱久不决,浙西廉访司俾文传鞫之,既得其情,其母乞贷二子命,为终养计,文传谓二人所承有轻重,以首从论,则为首者当死,司官从之。婺源之俗,男女婚聘后,富则渝其约,有育其女至老死不嫁者;亲丧,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阅三月而婚丧俱毕。宋大儒朱熹,上世居婺源,故业为豪民所占,子孙诉于有司,莫能直,文传谕其民以理,不烦穷治而悉归之。复募好义者,即其故宅基建祠,俾朱氏世守焉。有富民江丙,出游京师,娶娼女张为妇,江既客死,张走数千里,返其柩以葬,前妻之子因苦之,既而杀之,瘗其尸山谷间。官司知之,利其贿不问,文传乃发其事,而论如法。文传莅官,其所设施多此类,故其治行往往为诸州县最。韩镛时佥浙西廉访司事,作《乌程谣》以纪其绩,论者谓其有古循吏之风。

至正三年,召赴阙,承诏预修《宋史》,书成,赏赉优渥,仍有旨四品以下各进一官。擢文传集贤待制。亡何,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八。

(《元史·干文传传》)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能属文,未冠         未冠:没有戴帽子

B.乳之即饮,王遂伏辜        伏辜:伏罪

C.书成,赏赉优渥          优渥:优厚

D.亡何,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  亡何:没有多久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    引壶觞以自酌

B.乃名今名以期之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虽顽犷不易治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而亲旧莫敢通私谒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下列全都表现干文传“长于治剧”的一组是 ( )

①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 ②上官莫能夺,民赖以免

③文传令妾抱儿乳之,儿啼不就乳 ④文传谕其民以理

⑤文传莅官,其所设施多此类

A.①⑤     B.②③ C.②⑤     D.①④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传的父亲前后两次考中进士,但由于宋朝灭亡,没有做任何官职。

B.文传针对盐场官仗势欺压百姓之事,愤然为民请命,为民寻求公正。

C.虽然二人共杀其姐,干文传在审案时,从案情出发,只判首犯罪过。

D.干文传揭发了官府因受贿隐匿轼父一事,并依法进行了处置。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